新媒体对农民现代化观念提升的作用与价值--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7期

新媒体对农民现代化观念提升的作用与价值

高红波

2013年07月31日14:4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摘要】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在农村人口近半数的中国,农民现代化观念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和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出发,借鉴中外学者关于“传播与人的现代化”研究成果,提出当前我国应重视新媒体需求与使用对提升农民现代化观念的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并应从交互式网络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入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新媒体终端,提高农村居民的媒介及信息素养,努力缩小城乡“信息鸿沟”,最终实现城乡信息的一体化。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传播;农村信息化;农民现代化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这种对现代化进程的“平等参与”和对现代化成果的“共同分享”,内在地要求提升我国农民的现代化观念。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国民,在农村人口近半数的中国,农民现代化观念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有效地提升农民的现代化观念,成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新媒体对提升农民现代化观念的作用与价值方面予以解析。

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Alex Inkeles)认为:“现代化观念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的态度、观念和行为等,特别是高度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教育环境对上述态度、观念和行为的塑造。”[2]通俗地说,现代化观念是指人在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会有大批农民逐渐向城市转移,这种人口迁移的过程,对于农民的现代化观念也有着内在的要求。那么,现阶段我国农民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现代化观念”呢?回顾和检阅此前中外学者对“人的现代化”林林总总的定义和研究,或许能够给人以启迪。

在中外学者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勒纳最早使用量化研究方法对“人的现代化”进行概念化表达和测量,他在变量的测量中设置了四个变量,即“城市化”(Urbanization)、“文化”(Literacy)、“媒介参与”(Media Participation)和“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勒纳的研究认为,传统社会消逝的原因在于人的“移情作用”(Empathy)能力的增强,这种能力是人走出传统状态必不可少的技能。所谓“移情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站在别人的位置来看待自己”[3],这种能力依赖上述四个方面来塑造和培养。

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是第一个直接以“农民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其专著《农民的现代化:传播的影响》是全球第一本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专门探讨传播对于农民现代化影响的理论著作。罗杰斯的研究认为,“创新精神”(Innovativeness)、“政治知识”(Political Knowledge)和“志向抱负”(Aspirations)是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其中,“创新精神”是指农民个体早于自身社交体系采纳新思想的程度,“政治知识”是指农民个体作为积极和高效率的公民对事实本质的理解程度,“志向抱负”是指对于未来存在状态的憧憬。[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英克尔斯等人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列出了人的现代化素质清单[5]22-23:(1)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品质,包括新经验、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重视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7)尊重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10)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提出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

我国社会学和传播学者对人的现代化也有详细的论述。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可以看作是代表着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6]李斯颐研究认为,“从根本上说,人的现代性就是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体现着人的现代化水平。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素质包括观念、态度和行为三个前后相依的环节,传媒对这三个环节都可以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前两个环节,经过一定中介因素,作用更为明显”[7]。郑永廷认为,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和过程”[8],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包括公民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六个方面。

李晓翼在其专著《农民及其现代化》一书中认为:“农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由传统保守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现代进取的思维方式,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受过良好的教育,相信科学和富有知识,思路开阔,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讲求效率,重视专门技术,等等。”[9]王正中在《中国农民现代化及其推进策略》一书中对农民现代化从内涵和外延上所作的综合定义认为:“农民现代化是农民从传统人转变为现代人的身份转化过程,其主要包括农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而使其思想、心理、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10]

东北师范大学陈春燕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现代化问题研究》认为,中国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发展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改造农民传统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通过农民现代化的教育养成和全方位地重构农民现代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促进农民现代性的提升。[11]

从上述中外学者对“人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现代化观念”的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农民现代化观念”,其实质就是农民从乡村走向城镇的过程中观念、行为、态度、知识、心理等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素养。这种“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的方式,内设性地认为乡村是“传统”的、落后的,城市是“现代”的、先进的,“现代”优于“传统”。目前,学术界虽然对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认识仍有分歧,但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迫使我们不得不直面“农民现代化观念”提升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农民现代化观念”演变成了“村民”和“市民”之间“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差异的问题。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民现代化观念”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加以提升,以帮助农民适应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我国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个人效能”“行为方式”和“信息获取”。“个人效能”主要是指个人适应社会转型和发展需要的心理因素,比如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依赖自己努力而不是命运”,认为“自己的勤奋和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人最重要的是努力创造未来,而不是回忆过去”等。“行为方式”主要是指对做事情计划性、时间观念和讲究效率等行为因素的要求。“信息获取”主要是指对于信息的积极获取和掌握。

这样三个要素,基本描绘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民思想观念方面的客观要求,从各自不同的维度构成“农民现代化观念”这一概念的操作化表达。其中,“个人效能”和“行为方式”分别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描绘出农民的价值观念和做事情的态度,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信息获取”是我国在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这一要素对前两个要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责编:韩鑫(实习生)、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