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即将消逝的电报--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24小时滚动新闻

寻找即将消逝的电报

2013年08月06日08:38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寻找即将消逝的电报

  随着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到来,电报这种传统的通讯手段逐步退出民间视野。日前,记者走进浙江杭州最后的电报房,恍若隔世——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人公李侠紧张发报的镜头,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报务员坐在机器前,头上戴着大大的耳机,时而右手按着电键,嘀嘀嗒嗒发出一串电码,时而聚精会神听着电报码,把它们翻译成文字抄录下来……

  电报,曾经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有效、最可靠的即时通信方式,在电话尚未普及的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传机、发报机都已变成了展柜中的历史,电报业务急剧萎缩,发电报的人也已是屈指可数。

  新事物不断诞生,老事物渐行渐远。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元素的电报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杭州还有发电报的地方吗?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将曾经辉煌一时的电报拉进我们的视线。

  恍若隔世。

  5位老报务员,24小时轮班坚守

  地处闹市的杭州武林广场电信营业厅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昔日里那些埋头琢磨怎样用最短的电报来说明自己意思的顾客和打字员,早已消失,现在一排排的柜台前坐满了办理手机、固话业务的客户。只剩下二楼一号窗口还摆着“受理电报业务”的牌子,这是如今杭州唯一一个能发电报的柜台了。一位姓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营业厅只能办理普通电报业务,每个月约有十份左右,大多为亲戚朋友间的慰问或唁电,来发电报的多是中老年人。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陈先生正好前来办理电报业务。他说:“我从参加工作就开始发电报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有二十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发电报,那可是要排很长队伍的,记得有一次我凌晨来发加急电报,这里的人流依旧是络绎不绝。”

  陈先生在电报单上填写了收件人的地址、姓名以及自己的住址、联系方式,这是一份发往上海的电报,算上所有信息,一共25个字,按每个字0.14元计,一共是3.5元。“都几十年了,电报的价格一直都没有变,虽然现在通讯都很方便,价格也更便宜,但我还是喜欢用电报,有感情了。”陈先生说,当年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发电报的时候文字一定要精简再精简。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过去营报员在营业窗口受理完电报单,随即用电报机输入电码,经校对后直接就发送了,而现今的营业厅只负责受理电报单,后续的转码发送工作需要电报机房的报务员来完成。听说记者前往位于杭州市惠兴路的电报机房,一位出租车司机略带感慨地说道:“当年那儿可是个热闹地,经常要排长队发电报的。可惜现在很少有人发电报了,不管怎么说,那里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纪念了!”

  轻轻推开电报房的大门,眼前的场景并非电视剧中那样:工作人员戴着耳机,手按电键发送电码,伴随“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只见几台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一字排开,报务员陆有红正坐在电脑前,按照一份待发的电报稿纸,敲击电脑键盘,输入一串串数字,显示屏上相应出现一个个汉字字符。

  50多岁的陆有红说,目前报房只有5位老报务员坚守在岗位上,24小时轮班收发电报,除了普通电报外,多为会议电报和气象电报。

  发了半辈子电报的陆有红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当年曾经用过的电码本。在这本电码本上,每个汉字的电码均由4个数字组成。记住3000多个常用汉字的电报码,是一名报务员的基本功。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