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3年·第4期

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

王春枝

2013年10月09日15:42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的繁荣之后,近两年,纪录片又掀热潮。这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下发、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实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它要求各卫视综合频道限制近年来异常火爆的娱乐节目,扩大包括新闻、经济、文化、纪录片在内的多种类型节目的播出比例。《意见》出台后,一批新的纪录片栏目亮相电视荧屏,这为中国纪录片进一步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12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甚至引发了全民的纪录片收视行为。与上世纪90年代纪录热潮不同的是,在当下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制播及审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呼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碎片化需求,纪录片开始了“微转身”,一种新的纪录片样态——“微纪录片”大批涌现,并以其方便快捷利于传播的特质,给纪录片家族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一、微纪录片概念梳理

微纪录片的概念较为模糊,目前尚无清晰的界定。百度百科在纪录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微纪录片是用微电影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1]把微纪录片和微电影语言混同,显示出在概念梳理上的迷茫。而大多提及微纪录片的论文则以直接陈述的方式表述其存在性:“新媒体正在逐步改变着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营销过程。而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创作者会据此形成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新思路,形成新的纪录片类型。”[2]。同时,又有多处网文提及微纪录片标明自己为“首创”,如《凤凰视频首创微纪录片概念》、《中国纪录片加大海外发行 提“微纪录”概念》等。而此前,以“微型纪录片”命名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约定俗成:“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大量涌入电视节目。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4-10分钟。”[3]而微纪录片则是纪录片适应新媒体语境的新发展,与之前的微型纪录片在短时长这一共同特征之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是轻小性。体量轻小是微纪录片的显在特征,也是纪录片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碎片化需求的调整和转变。关于微纪录片的长度,学界业界的看法并未统一,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微纪录片《插旗》仅有4分18秒,而凤凰视频纪录片奖的最佳微纪录片《花朵》则有29分钟。维基百科关于纪录短片的时长认定是40分钟以下,而关于微纪录片(即MINI DOCUMENTARY)的时长认定则是2-25分钟。目前以微纪录片名之的纪录片则一般在10分钟左右,以25分钟为上限;同时,1分多钟的超微纪录片大量涌现。1-25分钟的时长有弹性的包容度,对于纪录短片来说方显其微,也比较适合其网络传播的传受途径。

二是单义性。对纪录片来说,时间的力量主要体现在长时跟拍中素材的累积以及事情自然变化的时间力量。微纪录片篇幅的限制使纪录的时间性受限,但同时,也成就了其单一主题的特征。在短暂的时间内展示单一主题,微纪录片的单义性更符合现代快节奏的受众信息需求习惯,其短平快的风格简洁明了,受众接受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纪录片彻底颠覆了一群精英拍给另一群精英看的历史,而微纪录片的广泛参与性更使纪录片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草根原创,参与者众多;创作者、观众传受一体,充分互动。而定制微纪录片,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主题和议题,并启动议程设置。微纪录片成就新媒体时代又一大众狂欢的辉煌图景。

四是当下性。因其体量轻小,微纪录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反应敏捷,可以迅速完成对其的关注与记录,而制作者的草根性也使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而形成对当下的个性表达。从一定程度来看,微纪录片甚至可以成为现实话题的轻骑兵。即便是历史题材,微纪录片也着眼于从当下切入。“在《故宫100》的影像叙事中,故宫不再是与现实割裂开的、封闭的博物馆,而是犹如一部往返于历史与现实的穿梭机,透过‘看得见’的建筑和痕迹,呈现‘看不见’的文化联想和历史脉络。”[4]微纪录片的当下性成为其鲜活生命力的表征。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