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社区报发展的新思路
如何办好社区报,使其既能深度挖掘社区新闻,又能保持社区报的专业水准?从境外社区报的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来看,社区、媒体以及高校的联合,也许是未来中国社区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参与社区报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社区。服务区域过大、无法集中服务特定社区是国内现有社区报面临的困境。其实困境的根源还是在于资金以及社区报采编人员的缺乏,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地以地理区块为服务对象。高校对社区报的参与可以为我们打破这一难题提供新的思路。高校是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众多设立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出大量新闻传播人才。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接受了严谨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这一人才资源优势,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媒体在开办社区报时面临的种种问题。起用高校学生可以填补媒体工作人员缺口,有利于社区报覆盖版图的开辟与深耕,有助于减轻社区记者负担,从而缩短发行周期。在社区新闻资源挖掘的问题上,由于社区记者有很大可能并不居住在自己服务的社区内,他们没有条件24小时关注该社区的变化,同时对该社区的了解也往往不如本地居民深入,因而规模有限的社区记者队伍对无比庞大的社区环境无法进行全时空关注和报道,只能采取定期采访的方式。这就导致社区新闻资源无法被深度挖掘,无法为社区报提供更多的版面内容,使得发行周期变长,往往是几月刊或月刊,无法满足居民的信息需求。高校虽然是科研教学机构,但也坐落于某一社区范围内,是社区的一部分。在校的学生同样生活在社区之中,十分熟悉社区的环境,对社区的发展非常关注。高校学生参与社区报的采编,可以全天候地深度挖掘社区新闻资源,有助于丰富社区报的内容,提高社区报的质量。综上所述,可以说学生的参与为同时解决目前国内社区报所面临的脱离“当地性”与“人情味”的问题提供了可能。另外,高校能够为社区报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利条件。高校是产学研的综合体,拥有成熟的研究机构和资深的教师,这些智力资源能够为社区报的运营提供专业化指导。社区报在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可以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研究的材料,而高校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也能够为社区报提供可行的建议,从而形成一种理论与经验的循环交互。这种良性互动可以帮助新闻学界加深对社区与社区报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国社区报的发展、壮大,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服务社区居民的功能。
(二)高校参与社区报有利于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中国高校的新闻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陷于“学”与“术”的权衡之中,侧重于“学”则学生对新闻学历史、理论能够熟练掌握,但主要通过课堂传授的新闻业务能力则无法得到提高;而侧重于“术”则学生因为有了长期实践,对于实际工作上手非常快,但由于新闻理论、新闻史学知识的欠缺,又陷入了后劲不足的境地。因此,在新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是一些学者达成的共识。但目前新闻专业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编辑记者的岗位数量供大于求,不仅体现在就业形势上,也反映在在校学习期间的实习上,媒体实习一岗难求。同时,媒体单位工作强度大、质量把关严格,使得媒体对于实习生并不能完全放心,媒体提供的多是打下手的边角料的工作,很难培育学生独立的新闻采编能力,也无法提高其对传媒产业链的完整认识。至于校园媒体,由于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高,校报是学校的宣传阵地,多刊载学校的官样文章,学生往往沦为会议的书记员,无法锻炼业务实战能力。将高校教学与社区报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报的采编实践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对社区新闻的实际报道中亲身感受新闻技巧,印证课堂上学来的理论与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采写编评技巧,并在完整的媒体运作中了解、掌握新闻行业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培养其业务实战能力。海峡对岸的世新大学新闻系对于社区报的参与就是很好的一例。《小世界大文山社区报》是世新大学新闻系大三的实习刊物,在一年的实习课程中,要求大三新闻系学生全面参与报纸的采访、编辑与活动组织。为了锻炼学生实际采访能力,世新大学新闻系以学校所在的台北市文山区为服务对象,将校园报与社区报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熟悉的校园环境,在变化万端的社会生活中锻炼新闻实战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参与社区报的宏观意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原来的人民公社、单位等社会组织结构再次遭到瓦解,而建立于社会高度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公民社会还没有形成,原本被设计用来替代单位制的社区,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陈凯教授认为:“将目光投回20世纪80年代,社区在单位制解体背景下作为替代性基层行政组织被推到政治前台,社区层次的政府延续行政化的管理思路,自己依然唱着独角戏强撑台面。但随着几十年来社区硬件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对所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却没有同步上升。”单位人的身份没有了,社区人的身份尚未建立,这就带来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疏离与不信任状态。每个人都处于一座孤岛状态,比邻相居而老死不相往来,社会上一些缺乏公共道德的现象也往往根植于此。近年来引起轰动的“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事件”,就是最生动的体现。这种社会气氛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现。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多年经济发展导向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不应该仅仅体现在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更应该体现在人民温文有礼、彼此关爱上。但现状显然是令人不满意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为了改变世界,人们必须对现存世界进行合理的批判,由此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社会理想,进而通过合理的社会实践把社会理想转变为新的社会现实。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不应仅仅满足于成为玄谈知识的象牙塔,应该主动与社会结合,实现改造社会的功能。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是整个社会中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比较优秀的精英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可以也应该利用其才能为整个社会服务。学生由于长年的求学生涯,一直生活在环境相对单纯的校园环境之中,往往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而他们了解社会动态的方式通常是通过传媒的报道。但建立在经济逐利基础之上的现代商业化传媒体制带来的是对“新闻价值”的顶礼膜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走向低俗化、低质化的倾向,这使得学生通过媒体接触到的有关现实社会的“世界图景”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扭曲,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存在着偏差。让高校学生参与社区报,与广大社区居民广泛接触,有利于帮助学生切实体认社会情况,还有利于树立“人民意识”,秉持“人文精神”。高校参与社区报,通过民主、公德素养较高的大学生的参与,在与社区居民的密切互动过程中,有助于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社区报的报道与宣传,可以弘扬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民主社会的构建。
四、结 语
现在的中国报业仍延续着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报业热潮。2011年全国报纸经营总收入是796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6.4%。2013年1月4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透露,中国的日报发行量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发行量前100位的报纸中,中国报纸占四分之一。[3]但中国人常讲未雨绸缪与防患于未然,面对欧美冷彻骨髓的报业现状,中国传媒学界和业界一定要提高警惕。现在的利好形势并不能保证中国报业在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毕竟,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报业兴旺浪潮的美国报业也从未想到会有如今的报业寒冬。根据调查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正在赶上并将超越中国报纸的广告收入,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发展屏障,中国报纸将走向何方?美国社区报的经验无疑为我们思考中国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借鉴。而过去十年的社区报发展,则给了我们发展社区报的信心。(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波.解密美国社区报——专访美国社区报研究专家Jock Lauterer[J].传媒,2012(6).
[2]黄琼.社区报:《新闻晨报》筹谋平面媒体的华丽转身[J].传媒,2012(6).
[3]李苑.2012年中国年出版图书、日报发行量为世界第一[N].光明日报,20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