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9期

新闻的发现力与表达力【2】

高松 万青

2013年11月14日15:4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在发现新闻的过程中要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选择新的角度,变换新的思考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角度和不同时间看是不一样的,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发现也就不同。

发表在2001年4月11日《河北日报》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者最大的成功是善于发现问题。这个题目来源于一次中央工作会议。各大媒体都发表了同样的消息:《中央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的副标题也都雷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认清形势,把握大局,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五计划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作者汪金友是生活在唐山滦南县的一个司法干部,受这条消息的启发,他发现了假抓者的五种表现:真抓者开会,假抓者也开会;真抓者讲话,假抓者也讲话;真抓者抓先进典型,假抓者也抓先进典型;真抓者下去检查,假抓者也下去检查;真抓者总结工作,假抓者也总结工作。接下来,条分缕析真抓与假抓的本质区别。真抓与假抓的社会现象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往失之于肤浅,没有什么新意。汪金友的发现做到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他把真抓与假抓的难以区分之处概括为四个一样:一样的招招呼呼;一样的忙忙碌碌;一样的跑上跑下;一样的辛辛苦苦。进而把他们的区别具体化——开会、讲话、抓典型等,抽丝剥茧,揭穿假抓者的画皮,从而使文章走向深刻。

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峰有一句名言:“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天安门的标志意义众所周知,这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强调记者要居高临下,见微知著,学会宏观把握问题、把握全局。有的记者费力不少,写出的稿子在小范围还能勉强说过去,但一般走不远、上不去,究其原因,十之八九是记者一叶障目,或者是把芝麻看成了泰山。

细心观察是发现新闻的重要途径。记者对自己身边、工作中的事情留心观察、细心观察,就会不断有新闻出现。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好的新闻。一些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具有不同常人的观察能力。比如,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的作品《小平夹克衫 感动三代人》,就是一篇通过细致观察而发现的好新闻。据作者介绍,为写好这篇报道,在按要求做好大量“常规动作”的同时,作者至少三次全程跟随负责布置展览的龚青女士了解展览情况,并进行细致观察,从而独家发现了“夹克衫”的故事。文中写道:

王老先生是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来到国家博物馆的。参观中,王老先生的外孙惊奇地发现,小平同志生前穿的一件夹克衫好像有毛病:夹克衫纽扣间距都是15厘米左右,但最下面一颗纽扣离衣服下摆只有四五厘米,显得非常不协调。找讲解员一问,王老先生和他女儿、外孙三代人不禁齐声感叹:邓小平如此朴素随和,真是可钦可佩!

原来,当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前,女儿给他买了这件夹克衫。回家试穿发现下摆长了一截。邓小平舍不得把这件新衣服搁置浪费,就让裁缝剪掉一截下摆。在整个视察南方期间,这件灰蓝色夹克是邓小平的两件主要外套之一。他就是穿着这件纽扣不协调的夹克衫,站在罗湖口岸,深情地眺望香港的。

听到这个故事,几位围过来的观众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负责布展设计的国博工作人员龚青女士眼眶都湿润了,她说,虽然这件衣服的纽扣间距不协调,但和邓小平这位老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作风是和谐一致的。

发现新闻没有固定的场合,越是不被人重视的地方,产生新闻的几率越大。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地记者陆诒去重庆找周恩来,谈及新闻线索缺少时,周恩来对他说:“当你在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什么、想什么。”陆诒深受启发,立刻去采访了擦皮鞋的儿童、嘉陵江渡口的船夫和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访问记和特写。河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秀国用自己十年记者生涯的体会,总结穷记者富记者之说。富记者,首先有一堆朋友,新闻有报料、有线索,写稿子时呼之欲出;穷记者,身边没有几个知己,甚至连电话簿、通讯录都没有建立。这样的记者单打独斗,遇到什么写什么。信息得不到补充,素材有限,眼光有限,所写内容只是一孔之见,自然也就难出精品佳作。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