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图解新闻》的价值呈现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4]自然利用手机阅读新闻信息的受众也水涨船高。由于手机的屏幕有限,成段的文字容易使人视觉疲劳,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形象的图片、线性的图表则避免了这些弊端。因此,用图报道解读新闻的方式,更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阅读用户。我们正处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为中心的文化转型期,图像在不断挤占、甚至超越文字,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日益被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和符号所包围,视觉文化已逐渐取代语言文字获得主因地位。[5]
(一) 符合视觉化传播趋势,传播效果更优
1.具象、动态传播性的特点利于受众理解
动态传播性是新浪《图解新闻》的一大特色。《图解新闻》具有视觉动感。它在报道新闻时围绕新闻报道主题, 运用动画形象绘制出立体的、清晰的、能反映主题的新闻视图,将深奥复杂、抽象难懂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物用直观、简洁的图像符号生动地加以表述。这些图像符号都是具象的、可感的,受众一看见图像就可以直接产生相应的形象,不像抽象的语言符号,感知以后要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印象,对所感知的内容进行相应联想加工,才能产生相应的形象。除此之外,《图解新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图表所运用的文字、色彩、线条、漫画等元素,能在同一时间内被受众感知,更易被理解,传播效果也更优。语言符号则只能通过一个渠道传播,人们在阅读时只能逐字逐句的阅读,无法一次性将所有的内容尽收眼底。
2.翔实、真实的特点使受众更易接受
相对于文字新闻而言,《图解新闻》的报道更加全面,翔实。一般的文字报道, 受体裁和篇幅的限制, 不能将新闻事实发生的背景材料全盘托出, 也无法面面俱到地涉及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因素。《图解新闻》则能通过图表形式将背景材料反映出来, 而且能表现新闻事件的动态过程,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新闻事件进行解剖,弥补文字报道的不足, 使整个报道有血有肉, 浑然一体。例如《黄浦江死猪事件》,不仅用图简明扼要地呈现了黄浦江死猪事件的全貌、解释了死猪缘何漂于河上,还利用表格展示了无害化处理病死猪的相关政策的背景材料。
“有图有真相”,《图解新闻》中的现场模拟图通过三维制图软件,能够还原新闻现场或是形象再现新闻事实,使得它传播的内容和所表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具有高度的保真性,给受众塑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让受众信服。
(二)传统媒体的关注+受众有效互动,影响力大
1.拥有可观的粉丝数,受到传统媒体的关注
《图解新闻》依托新浪微博这个庞大的平台发布,影响力巨大。截止至2013年3月24日,新浪网《图解新闻》的微博已经拥有粉丝38287万。其中,人民日报、齐鲁晚报、华西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江苏新闻公共频道等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都关注了新浪网《图解新闻》的微博,并转载、评论了《图解新闻》的内容。如人民网的官方微博2012年7月25日转载《遭遇暴雨山洪如何成为“逃脱大师》,《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2012年9月21日转载《地沟油的华丽不转身》,《三湘都市报》微博2012年11月3日转载《十八大代表个性解读》。新闻与传媒学术界著名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彭兰也关注了《图解新闻》的新浪微博。传统媒体和知名学者对《图解新闻》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图解新闻》的吸引力,传统媒体对《图解新闻》的转载更肯定了其价值。
2.网友积极互动,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互动和共享是网络新闻吸引读者的重要方式。受众参与互动,转载评论新闻内容的行为是对《图解新闻》的一种反馈。这种反馈也是体现《图解新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图解新闻》中许多知识性、服务性的新闻得到了受众的接受和认可。下面笔者列举了《地震来了,我们该如何自救?》这期《图解新闻》中的部分评论:
[江苏连云港]小强-82:适用,实用,使用! 2012-9-9 20:21
[广东阳江]庚千度arjeans:记住了!2012-9-8 17:02
[江苏苏州]296围脖:是该从儿童教起了,安可防范于未然!2012-9-9 21:18
[内蒙古兴安]在北方wlht:要提早普及,大范围普及,长期普及。2012-9-9 08:21
[江苏南通]创新e警: 危难突降,希望只向有准备的人招手。看65条鲜活生命被瞬间吞噬,学地震来了我们该如何自救。2012-9-8 07:37
以上的评论虽然简短,但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得出读者接受此条新闻传播的内容,并且部分网友还呼吁更多的人学习如何在地震中自救的知识,这实际上又进一步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增强了《图解新闻》的影响力。
(三) 同类型报道中略胜一筹
用图像化的方式呈现新闻的方式,并非新浪网首创,其他的新闻媒体网站上也存在与《图解新闻》类似的栏目。例如,搜狐网的《数字之道》、新华网的《图绘新闻》、果壳网的《图表资讯汇》等。在同类型的栏目中新浪《图解新闻》略胜一筹。
搜狐网的《数字之道》在主题的选择上同《图解新闻》一样都具有多样性,但是搜狐网所选的新闻主题尺度较大,有迎合读者八卦心理、低级趣味的嫌疑。如:《大学生开启同居时代:介意未来配偶同居过》、《中国现代美女的标准:胸部决定“美”度》、《中国富豪的婚礼账单:豪车包机一个不能少》、《国民女婿标准出炉 做不到活该你单身?》等。新华网由新华社主办,是中国最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重点网站。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在新闻主题的选择方面政治性较强,主要报道的对象都是国内外大事或者党的方针、政策的解读,不太接地气。新浪的《图解新闻》在主题选取方面上以服务性的新闻为主,严谨实用,更受受众欢迎。
在排版、设计方面,《数字之道》和《图解新闻》均采用完整的长条状图片,可以一次性阅读完图片上的信息。《数字之道》中文字阐释的部分多于《图解新闻》,呈现的图片也是间断的,需要一张张地翻阅,阅读起来麻烦,缺乏整体性和完整性。”
四、新浪网《图解新闻》存在的不足
新浪网的《图解新闻》特色和价值明显,但是,其发展还不成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制作上不够严谨、科学。2013年3月23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不靠谱?》,介绍天气预报的现状,仅凭2005年至2011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来说明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幅提高,并不科学。实际上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应该包括突发性灾害天气、雾霾等其他指标的预报准确率。其次,这则新闻重点是从天气预报的前世、出现、今生、现状四方面反映天气预报的发展,说明的是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而非对天气预报不靠谱的解释,有偏离主题的嫌疑。从网友的评论也可以看出来,不少网友们对天气预报不靠谱这种说法是持异议的。
如:[湖南衡阳]独立寒秋007的小窝(支持55)天气预报越来越准是事实,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事实,气候异常难度大也是事实!文章标题就有问题,何叫不靠谱?
[江苏镇江]Lucky-Boy2012(支持35) 我倒觉得基本上还都是比较准的,每天早上看看预报,基本可以确定穿什么衣服了。要不这个季节的天气真是太倒腾人了!
[江苏无锡]凰川樵夫(支持28) 我每天观察、对比,天气预报基本准确,何来不靠谱?
二是,《图解新闻》的图形符号是具象的、感性的,注重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在新闻的深度上挖掘不够,没有得出独特的观点或者结论。例如:2013年3月5日的《十年报告 一图重温》只是用图表呈现了2003年到2011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情况,未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地挖掘。读者从新闻中仅能得知各项数据的变化,无法从《图解新闻》中得到更多深层次的信息。
五、《图解新闻》的发展方向
新浪《图解新闻》建立在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之上,以“图”说新闻,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信息,符合视觉化传播的大趋势。可视化技术(Visualization) 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技术, 将复杂的数据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时展现出来, 使人们对数据有了直观准确的了解。[6]以信息可视化技术为支撑,树立数据意识,学会使用服务器集群,用云技术、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去整合、挖掘、分析,发现更接近实质的事实。加强同计算机、艺术设计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创新、丰富图解的形式,有条理、更清晰地展现新闻信息。这是《图解新闻》保持自己的特色需要努力的方向。事实上,2004年开始,谷歌、百度的新闻(或资讯)频道,就已经依赖搜索技术和计算机算法来进行新闻的整合以及在网页上的呈现。[7]
新闻的“深度”一直以来都是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图解新闻》除了在新闻的广度上下力气,更需要在新闻的“深度”上下功夫。在大数据时代,《图解新闻》的编辑们必须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利用数据,能够在众多数据的背后,获取对社会更深刻的观察、解读与预见,提炼、挖掘一些深层次的新闻,做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
参考文献
[1] 王泽远. 千言难尽 一图“了”之——简议新闻的图像化处理[J].新闻爱好者,2009(15):28
[2] 罗建华.“易读性”打开方便之门[J].新闻战线,2009,(9):28-30
[3] 甘险峰.新闻图片与报纸编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68
[4]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OL].(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5] 常凌翀.视觉传播时代的阅读困境与媒介素养[J].今传播,2009,(12):92-93
[6] 杨玉敏,王洪涛.信息可视化技术推进新闻智能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21
[7] 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