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对《人民日报》有关芦山地震的报道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再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本文研究结论。
(一)研究对象选择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芦山地震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人民日报》始终及时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精神和中国政府最新政策、决定,报道国内外大事,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我们知道,媒体因为地位不同,其舆论引导能力也因此随之发生变化。而我们考察媒体舆论引导,主要考察主流舆论引导,因为主流舆论又称为主导舆论,是指在社会意识中比重大,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共同意见,多反映民意的主张和立场。[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32.]而主流舆论主要由主流媒介或者称之为“精英媒体”或者“议程设置媒体”来营造,“这类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设置着新闻框架,其他媒体可以在这个框架内运作筛选新闻”。[ 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体议程设置效果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5月.]他们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和谐运转。而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这些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因此具有设定其他媒体内容、解释新议题的功能”。[ 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体议程设置效果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5月.]因此,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的连锁反应,形成“媒介共鸣效应”。因此,选择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芦山地震后一个月的《人民日报》的报道为样本,时间为2013年4月21日至5月20日。经过笔者仔细筛选,最后确定以芦山地震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245篇,其中不包括副刊、专刊和广告中的内容。
(三)类目的确定
分析类目包括以下内容:
报道主角分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企业及社会机构团体、灾区客观事物、受灾群众、外国及国际组织、一般救灾者、其他
报道内容分为:灾情、灾民自救及感受、慰问与救灾相关报道、重建、港澳台慰问支援、海外慰问支援、原因与影响、评论、典型人物事迹、其他
报道立场分为:正面倾向、中立叙述、负面批评
报道形式分为:消息、通讯或特写、评论、图片、其他
稿件来源分为:本报采写、转发新华社稿、其他
编码说明:在报道主角和主要内容的编码上,如果一个报道出现多个报道主角或报道内容,则按照该报道所占的重要性来决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