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从上面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得知此次《人民日报》对于芦山地震的舆论引导较为成功,除了延续了对汶川地震以来的舆论引导的规律和特点外,还有一些新的特点:积极利用新媒体,使其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为取得更好的舆论引导效果发出合力;将报道主角聚焦受灾群众,展现他们受灾后,坚定、勇敢、乐观的心态;平民视角图片的采用等等。
然而,此次舆论引导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的报道不能只因为有他们出现在新闻中就报道,还要考虑新闻价值等因素;负面报道过少或缺失,在新媒体环境下,民众能够了解到有关地震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对于一些负面事件,民众很渴望从权威渠道得知,但若权威媒体不报道,就可能引发谣言;新闻评论言辞较为空洞,人文关怀不足,不能有效唤起读者共鸣;深度报道和长篇通讯太少,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在新媒体和电视占据了时效性的绝对优势,因此,《人民日报》要注意增加深度报道,体现平面媒体的优势。
此外,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研究时间只选取了震后一个月,研究方法只为内容分析和文献研究,没有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方法并用,报纸只选取了《人民日报》,希望以后能够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 舆论学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 风险社会[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4] 刘毅. 四川日报地震报道内容分析[J]. 当代传播,2008年5期.
[5] 王子超. 汶川地震中的媒体议程设置效果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5月.
[6] 徐庭婧.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6月.
[7] 任蕾. 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C]. 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