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人民日报》芦山地震报道的舆论引导研究【3】

王亚鹏

2013年12月02日16:2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三、研究发现

(一)媒体利用集纳手段,营造舆论热点

如图1,我们看到,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周,有关芦山地震的报道达到了190条,且在笔者在对文本的阅读中观察到,不仅仅是报道数量多,而且占据重要位置,比如相关报道几乎占据了整个头版,并且会有专题版进行集纳,如“八方驰援、众志成城”专版。在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WEB2.0时代,芦山地震的消息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传播,广大受众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然而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不强,公众渴望及时了解芦山地震更多的权威可靠的详情,此刻传统媒体尤其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党报权威性的优势凸显。在此次舆论引导报道中,《人民日报》继承了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显得更为沉着,以大量、占据主要版面的新闻信息满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营造舆论热点,为后续号召民众们伸出援手、驰援灾区做准备,同时及时的、大量的权威信息也消解了谣言的传播。

另外,我们也发现地震后的第二周有关芦山地震的报道就急剧下降,以至于震后的第三周、第四周,有关芦山地震的报道便以零星的方式出现,不再成为报道的主角。这与汶川地震后长时间、大规模的报道有些不同。笔者认为,一是经历汶川地震,民众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意识加强,自救能力有了很大地提升,再加上芦山地震震级并没有汶川震级高,此次芦山地震伤亡人数相比汶川地震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而且从报道中我们也了解到灾民们的心境更平和了一些,灾后救援工作也更加有序、有效率。二是WEB2.0时代的到来,很多消息能够更快地通过官方微博传播出来,这与纸媒形成了优势互补,虽然报道数量少了,可是效果却依旧很好。三是数量的急剧下降的趋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经过几次大灾难砥砺的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更加成熟的灾难预警、处理体制下,在面对灾难时更加从容,媒介素养也得到了提升,不再盲信谣言。

(二)舆论引导所表现的主要角色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

如图2,我们发现《人民日报》在芦山地震报道的舆论引导中主要表现的角色为党政军机构及官员,比例达39.59%,这一方面与《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的媒体性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人民的信息诉求密切相关,当灾难发生后,广大民众最迫切知道党和政府应对此次灾难的政策和实时动态,因此媒体用大量笔墨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决策一是履行了党报的职责;二是顺应民意,满足民众的信息饥渴,稳定民心;三是能够树立党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比如报道习总书记心系灾区和李克强总理亲临抗震第一线慰问灾民,能加强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再如大量镜头对准救灾的军人,使民众的安全感提升,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大为提升。

另外,报道的第二主角就是受灾群众,这样的报道符合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也是前一段时间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良好影响。媒体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增加了新闻的接近性和人情味,使得受众更乐于接受媒体传达的观点,舆论引导的效果更好。比如这次对芦山地震的报道中,有一个“震区日记”的小栏目,记者将视角对准受灾群众,展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短小且充满人情味的一篇篇日记,平民化的视角使得它更能打动人心,舆论引导效果更佳。

(三)舆论引导的内容主要以慰问与救灾为主

如图3,我们知道,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舆论引导符合新闻规律,才能产生最大和最好的效果。[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65.]所以震后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慰问和救灾应该是符合新闻规律之举,也是震后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民众的意见受到媒体的尊重,被媒体充分表达,媒介的舆论效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57.]此外,慰问和救灾也是党和政府这一时期的中心工作,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自然也应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向广大民众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动态。除了报道慰问和救灾,灾民的自救和感受也占到了报道内容的很大一部分,笔者认为这样的舆论引导非常成功,因为,此次芦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很大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受灾群众在党和政府更加健全的救灾体系下精神状态、震后心态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升,用大量内容报道受灾群众的情状,能从侧面反映近年来党和政府预警机制、信息公开以及灾后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比正面宣传、说教的舆论引导的效果好。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