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学者专栏>>王维佳>>学术研究

以新闻为业——新闻人的视野、知识与价值观【5】

2013年12月13日10:2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问答环节

问:老师您好,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不认为新闻是无学的?如果说你认为它是无学的话,新闻教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到底在哪里?如果说你认为新闻是有学的,那么它的专业性和我们所谓的学科建设的根基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您怎么看新闻是记录论,还是新闻是影响论?新闻是记录客观现实的,还是侧重去影响客观现实的?

答:首先我觉得新闻有学还是无学,这是一个伪问题。作为一个培养新闻记者、培养社会观察家的专业,它的学科建制和教学科研体系不应该限制在现代学术工业体系之内。这个学科本身是否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原理体系并不重要,甚至它都未必要有固定的问题域。至于你拿着这些东西到国家体制里确立合法性,那是另一回事,与知识无关,我们不能把手段和目的搞颠倒了。现在经常提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实际上最适合新闻教育。我在前面也吹了一通,说选择新闻专业是幸运的,按道理来说,你们确实是幸运的,不但有着打破学科界限的需要和可能,而且能够接触丰富的实践。但问题是现在我们的新闻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至少是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如果清华新闻学院的学生整天围着采写编评的技术转,整天以拍出个很炫很有商业味道的小片,或者做一个很华丽的网页为追求目标,那实在是浪费时间,也是浪费人才。试想这样的培养模式,要么我们培养出一批得了政治冷漠症的黄牛记者,要么培养出一批读点歪书就不求甚解、自信满满拿着公知范儿的出去当记者,满口浅陋的普世价值,这是很悲哀的状况。另外,还有一点,现在我们的新闻教育总是跟着业界走,毫无自信,总是跟随者,从来不是批评者和引领者,那些媒体大腕、老总们在新闻院系面前神气得很。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也是很糟糕的状况。今天的新闻业,甚至整个现代商业社会的新闻业都是有很多问题的,这些都市媒体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传媒业界和学界应该是一个互相沟通、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你看我们的新闻学者们,能给人家拿出什么真知?能给人家什么触动?尽培养些什么样的人才?这都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

你的第二个问题很深刻,它涉及新闻报道的事实取向和价值取向的问题。我的看法仅供你参考。我觉得事实与价值不可分割,这就是我提出“视野”的重要性,和人的“历史处境”的重要性的意义所在。不同的视野、不同的面向,决定了你的事实总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事实。但是,一定注意,这不等于政治上的相对主义,不等于我们放弃对真相的追求,正因为有了视野和处境的局限,我们应该更多地反省自己的观念,更多地学习,更多地拓展知识视野,而不是自信满满,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者干脆犬儒主义地认为没有真理。也许在这一点上,新闻人还是应该有点“现代”精神的,否则这个职业还有什么合法性呢?

问:刚才您提到了视野新闻学,您能否从视野新闻学的角度,谈谈对新闻价值定义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对同一个新闻事件可能会有不能的报道角度,每一个角度都可能是真实的,您认为作为新闻记者应该怎样选择新闻的报道角度?

答:定义我是不会下的,我说的视野新闻学是有一个对话对象的。传统新闻教育更强调采编的实务也好,强调新闻的基本规律原则也好,我们现在是强调一个丰富的知识体系,强调看问题的视野,就是说用知识来扩充我们对新闻现象的理解,是这样一个道理。

至于新闻价值的问题,我们所熟悉的接近性、重大性、新鲜性、反常性等等,实际上是西方市场新闻业成熟阶段对新闻操作的一种理论总结。这个知识的历史背景一定要挖掘出来,否则我们就把它当成普遍性知识了。实际上你看新闻价值理论中的各种原则,是有丰富政治含义的,它实际上是一套相对主义逻辑,是一套服务市场和受众的逻辑,蕴含着对现代新闻业的特定理解。我们对新闻行业的想象能不能超越这个知识体系,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在传统新闻传播课本上学来的知识历史化、问题化、意识形态化,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新闻教育中特别缺乏的东西。1980年代以来,我们的新闻学者认为以往的党性宣传理论都是灌输,而反过来他们从西方承接来“现代的”新闻理论,同样是以不加反思、去历史化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的。这是一个大问题。

报道角度的问题跟刚才那位同学的第二个问题是很相似的。我刚开始就提到一个可见和不可见的视野的问题,我也提到一个角度的问题,同样是一个邓玉娇的报道,你去报道邓玉娇的人际关系处得不太好、性格孤僻,可能都是事实,而另外一个《广州日报》的记者就报道这个人很有爱心,去翻山越岭为她的外婆去送什么东西,可能也是事实。一个人的性格是多面向的,但是由于报道角度不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的新闻报道有一个两难处境,要把故事写得好看,就要做角度,要挖掘细节,可是这样一挖掘,主观的色彩就会更突出,关键问题就会流散。所以这里关键还是记者本人对事件意义的整体性把握是否得当,你的知识视野是否足够支撑你的专业性和公允程度,在写出精彩新闻故事的同时,尊重你所见的事实,并将单个场景中的事实与更大的结构问题结合起来。例如,你报道“宜黄案”的个案,对地方行政的理解、对城市化的理解、对土地制度的理解等结构问题都会影响到你具体的事实选择倾向。所以,一句话,关键是知识视野。

(刘梦泽 闫雨辰 整理)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