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转行做导演、摄影师也转行当导演,甚至连作家也去当导演……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非职业导演涌现出来。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种论坛上,姜文、滕华涛、高群书、何平、方励等电影人就“人人都想当导演”的热潮以及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等话题展开热议。
话题1
人人都想当导演
何平:门槛降低引发导演热
“徐峥、赵薇都是演员,他们都去当导演了,这是这几年来一个很大的变化。”何平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行业技术门槛降低了,“如今的数字时代,电影技术门槛很低,拍电影变成容易的事。胶片时代则不一样,拍电影需要很多资源,当导演需要很多条件。”
何平近年来花了大量精力扶持年轻导演,为他们当监制,“但我发现不少年轻人找我做监制,是希望通过我获得投资人的信任和投资,并不需要我在艺术上给予什么指导。有人甚至觉得,有更资深的导演在现场,自己的创作会被束缚。”何平表示,他在导演协会工作多年,看过非常多年轻导演的作品,技艺下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甚至有人拍了200多个小时的素材,都不知道怎么把它整合成一部电影。“归根结底是过于急功近利了。现在年轻导演的梦想基本上都是中小成本,甚至是小成本影片,第一是找不到那么大的投资,第二是不敢往大想,怀疑自己掌控能力。如果能先在一个很好的导演团队里学习,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这也是我给年轻导演的建议。”
姜文:当导演切忌没话找话
在姜文看来,年轻导演无需太关心市场,应该放更多精力在讲好故事上,“各位想当导演的,最好别了解这个市场。了解它干什么呢?你了解、关心也没有用,你就把剧本写好。如果剧本写得很精彩,还担心什么市场啊?市场是需要你们的,不是你们非得需要市场。”
何平提到,技术门槛的降低导致了年轻导演技艺下降。但在姜文看来,技艺不是什么大问题,导演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认真拍一个没有杂念的故事,而且有自己的态度,这是最重要的。手艺可以慢慢练。过分强调手艺、电影语言,都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姜文认为,“你得先有自己想说的话,有话要说,还能说顺溜,这就不错了。必须警惕的是没话找话,还说得挺利索,那就麻烦了,这就不能当导演,只能做主持。”
方励:后果是专业人才流失
在制片人方励看来,这种“导演热”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很多专业岗位无人可用,因为最优秀的人才离开了他最擅长的专业,原来的领域就出现了人才缺失,“中国电影产业专业人才的缺口至少有50万,或者更多!中国电影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导演,本来做得好好的编剧、美术甚至制片主任,但凡有一点创作能力,人人都奔着导演去。这就出现了无数的不专业的团队。”
方励强调,投身影视行业,需要保有热诚:“很多人觉得当导演名声大,有光彩,所以都想当导演。大家都不知道我们现在找一个电影的剪辑师有多难?找一个摄影师有多难?每个人选择职业时要把这个职业当成自己最热爱的游戏,你管别人怎么看你?如果你真热爱一个岗位,你就认真地做下去。”
话题2
国产片VS好莱虎
高群书:没感到好莱坞的压力
1994年,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作为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引进内地,它不仅让观众最直接地感受到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产物,也从此拉开了中国导演与好莱坞导演在内地市场上的正面对决。近几年,随着每年进口片配额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出现在中国市场上。
谈到好莱坞大片对国产电影的威胁问题,高群书在“好莱坞大片进军中国20年论坛”中表示,现在谈对抗“好莱虎”还为时过早,“首先,作为中国导演,我没有感觉到压力,反而我挺感谢好莱坞导演的作品进入内地市场。如果没有他们带来的作品,这个市场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高群书还称:“中国电影现在是被过度保护了,贺岁档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好莱坞电影,全是几个国内导演的大片在轮番上映,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反而是弱势。”
滕华涛:别盲目追求海外市场
如今,稍有分量的国产片在结束国内发行后,都会寻求海外上映。事实上,每年在海外公映的国产片都只是凤毛麟角,真正挣钱就更少了。这个现象在滕华涛看来比较可笑。滕华涛说:“就像一些国内歌唱家们挤破了头也要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开演唱会,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歌唱家。国内不少导演也是如此,好高骛远,不管海外市场适不适合我们,反正就是要出去,这种心态在我看来非常畸形。”
滕华涛认为电影人应该更看重本土市场,“好像除了中国电影,其他国家的电影人都没有这种占领全球市场的强烈渴望,他们更专注于自己国家的市场,因为这才是观众基础。”(王正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