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众声喧哗中,“澎湃”真的澎湃了一次。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它的发刊词却细水绵长;它出生在技术崇拜无处不在的年代,而它高举的却是理想主义旗帜;它为读者而生,却在无意中成为媒体人关注的焦点。这种矛盾和纠结,谁说不是当前媒体的现状呢?一个“澎湃”产生了,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新媒体悄然而至。虽说媒体报道的是现实,但是,没有理想的支撑,现实就会变得单薄无力。澎湃过后,我们也该想想,“澎湃”为何而来,将向何去?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设“新媒体实验室”专栏,与媒体人一起分享新媒体的成长故事,可感性,也可理性,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希望各路媒介精英共同参与,给新媒体的成长插上理性的翅膀,也让我们的新媒体之路更为坚实有序。
2014年7月22日,也就是澎湃新闻的发刊词问世之日,本刊特约记者周珊珊连线澎湃新闻,第一时间为“新媒体实验室”送上澎湃的幕后故事。
澎湃:为理想而生
记者:澎湃发刊词的酝酿过程是怎样的?你们事先知道发刊词的内容么?
孙翔:如果大家关注过东方早报团队以前的发刊词就会知道,邱总以往的写作风格就是比较偏向于个人化。我猜想,他之前可能有过小范围的征求意见吧,发刊词在7月21日晚正式排版之前,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没看过全文内容。我此前也只是听他讲过一些想法,完整版也是在正式排版的时候第一次看到。
记者:作为澎湃团队的一员,你对于此篇发刊词的评价如何?
孙翔:我个人很喜欢这篇发刊词,因为它体现了澎湃团队的内在特点,还是想做带有理想主义的事情,这个意思大家是可以从发刊词中看出来的。
我在网上也看到有人对发刊词的评价,说是“像看了一本小说,可刚刚进入正题就结束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其实很有道理,就像澎湃新闻,发刊词代表我们宣告开始,正如故事里漫长的叙述一样,是一个由头;这个故事实际的内容还是在于我们所做的新闻。
我们也希望大家是看了我们做的内容,我们的新闻后,再来评价我们;而不是仅仅看到我们的发刊词,仅仅评价我们的发刊词。
记者:从发刊词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大家对澎湃新闻还是有很大的关注的,各种铺天盖地的转发和评论。
孙翔:关注的人大多都是新闻圈的,因为新闻圈有趣的话题不多。对我们来说,议论多是好事儿。
记者:不会觉得压力很大么?网上的两派观点很鲜明,不论是对发刊词,还是对于澎湃新闻整体。
孙翔:我们会耐心倾听大家的意见,我们自己的群里也在转发各方的意见反馈。但说实话,这年头没必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总而言之,做新闻,我们先去做,然后大家再评论,我们也很欢迎大家评论我们做得怎么样。
取内容之长,补技术之短
记者:在澎湃新闻工作的感觉如何?和以前的工作节奏有多大差别?
孙翔:我是从东方早报转到澎湃的,从澎湃项目正式筹划到现在,大约半年时间里,内容团队和产品团队一直在不断尝试。澎湃和纸媒的节奏挺不一样的,不仅仅是说忙或者紧张这种不一样,而是工作思路和方法不一样。
从整个团队来看,内容团队在运营上磨合了很久。因为报纸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集中在下午到晚上;而网站是需要24小时不停地工作的。
记者:说到产品,今天很多人在“吐槽”澎湃的App存在一些问题,我也下载并试用了一下,的确有不足,比如太灵敏,操作容易失误。
孙翔:你说话太客气了,其实是有好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仅一上午,就有一堆公号发表了评论,我们都会转到内部群里一条条看。
我们希望尽快把自己的App推出,时间较紧,产品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其实,澎湃的核心优势不在这儿,而在内容。目前的澎湃虽然测试了很久,但不足之处肯定还有很多,我们下一代的迭代也正在进行中。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依然是进化中的澎湃。产品目前在功能和交互方面确实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我们也特别欢迎大家提意见和吐槽。
记者:你认为目前澎湃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孙翔:我们的核心优势在于内容,必须认识到,我们还是有媒体的基因。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劣势所在。现在团队里有2/3的成员还是在做内容。
我们的劣势在于技术的缺陷和对互联网市场的把控能力。我们还在努力搭建自己的技术团队,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技术都外包出去了。如果把我们和做的很成熟的互联网产品相比,技术显然是我们的劣势。另外,就是我们脱胎于传统媒体,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是特别敏感。这都是我们需要慢慢改善的地方。
时政并不是小众
记者:有很多人对澎湃进行了评论,比如有人称,“作为国家新闻机构下的网媒,澎湃拥有另外一个被忽视的资源——时政新闻牌照,澎湃其实是垄断资源下的寡头竞争者。”(引自公众账号“超先声”《澎湃出生即落后,理想主义救不了媒体》)
孙翔:我并不认为所谓“时政新闻牌照”就是一种寡头竞争。在中国,具备互联网新闻服务一级资质的网站有很多。按照每个省有一家来算,全国就已经有30多家,何况很多省市还不止一家。可以说,在这个市场里,有相当多的竞争者。
而澎湃新闻如何在竞争者中发展?我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预先下判断,而是先做再评论。我们也希望大家先看看我们已经做过的报道,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对我们进行评价。
记者:澎湃有赢利方面的压力么?
孙翔:澎湃作为一个产品,肯定有赢利方面的考虑。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也曾说过,上报旗下的两个项目,赢利模式是不同的。“界面”是收费项目,赢利模式是向用户收费;而澎湃走的是免费的路子,通过吸附广告来赢利。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其他的赢利方式。
互联网产品刚刚上线的时候都会有赢利模式的设计,可是真的要说最后实际运行中的赢利模式,可能和你一开始的设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聚集用户。
记者:澎湃的口号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比较偏精英主义,这会不会和澎湃设计的通过吸引大量用户、流量来吸附广告的赢利模式相矛盾呢?
孙翔: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看,首先第一点,的确,我们的定位是垂直领域,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门户是不同的。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少数阅读群体,或者是没有大量的用户。举个例子,今早我们发布了一则原创新闻,是关于安徽阜阳一则命案的,这个选题是我们的覆盖领域,而我观察到,早上这则稿件被转发到门户上后,仅网易新闻就已经有3万的评论量,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时政并不一定是小众的。 第二点,大家担心时政报道是偏向精英主义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去翻看我们之前的新闻报道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新闻注重原创,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而不仅仅是精英小众。当然,精英主义也不是我们的市场方向。(此内容由微信公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独家授权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