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聚美优品推出4.5周年庆;8月3日,国美推出“男人节”;8月12—14日,苏宁易购推出“姨妈节”;8月14日—16日,唯品会推出“撒娇节”……仅仅8月份,各大网络电商推出的节日就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继淘宝推出“双十一”促销节日并取得骄人成绩之后,电商造节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好像一年不推出几个节日进行几轮打折都刷不出存在感。那么,为何电商如此热衷造节,消费者又是否买账呢?
竞争日趋激烈,电商要销量更要眼球
“双十一”可谓国内电商造节的鼻祖,也赢得了傲人的战绩:从2009年开始的“双十一”,到2013年成交屡创新高,单日总成交额达350.19亿元。
那么,最近这些电商造的节,成绩如何呢?刚刚过去的苏宁易购“818”周年庆大促,主办方从7月份就开始预热宣传。“8月18日苏宁易购订单数为220万单,销售额同比增长390%。”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介绍。
可见,如果商家真正让利,折扣力度大的电商购物节还是能吸引不少消费者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总体来讲,上半年网络购物市场,促销频率与参与度都有所提升。
而“男人节”“姨妈节”“撒娇节”这些节日,至今尚未大肆宣传自己的销售额。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小星认为:“制造节日是将公司品牌推向市场的一种较为直接快速的方法。比如唯品会‘撒娇节’,很有针对性,抓住了女性消费者的痛点,在博眼球之外,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曹磊也认为:“互联网经济是一种眼球经济,造节本身是为了博得影响力。”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B2C(商家对客户)网络零售市场上,天猫排名第一,占57.4%的份额;京东名列第二,占据21.1%的份额;国美在线、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位列其后。可见,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小电商在两强争霸的压力之下,竞争日趋激烈。“电商之间为了争抢客户,扩大交易额,造节促销越来越多并不奇怪。”曹磊说。
“当前,电商重点应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保障消费者权益上,努力做到产品质量有保障。”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表示。
节日目不暇接,消费者关注大不如前
“男人节”“姨妈节”“撒娇节”纷纷来袭,电商造节,消费者买账吗?
“类似的促销节日太多了,错过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吧,平时工作又比较忙,所以也就没那么关注了。”白领小吴告诉记者,“而且也没有感觉比平时便宜多少,所以没有凑热闹。”
“最近关注电商促销比较少了。因为之前贪便宜买的很多东西直到现在还没用完。但是,网购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某高校大三的学生小刘说。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类似小吴、小刘这样的反馈还有很多。当前电商造节越来越多,获得的关注却大不如前。
首先,并不是每一个电商都能造出“双十一”。淘宝“双十一”是国内网购造节的发端,有新鲜感,消费者关注度很高,同时打折力度也比较大,确实能给消费者不少实惠。此后,各大电商纷纷效仿,然而物以稀为贵,“节”越多,消费者的新鲜感越少,注意力逐渐分散,对单个节日的关注度也在降低。
其次,有相当一部分电商造节的噱头大于实质。只要是电商造节,大多都会用“打折”“清场”“疯抢”等字眼来营造一种商家出血让利的氛围。事实上大多言过其实,有些商品看似便宜了,实则是通过类似“满300减60”等手段来提高享受折扣的门槛,折扣确实享受到了,但消费者必须花更多钱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最后,随着网购的普及,消费者已经度过网购发展初期的冲动消费阶段,而渐渐转向理性消费阶段。不少像小刘这样的年轻人,不像刚开始那样热情参与电商造出的节日了,因为,网购已经成了他们日常消费的新常态了。
“电商造节的促销效果总体比原来减弱了,现阶段电商之间的价格战规模逐渐缩小,价格因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没有以往明显。另一方面,促销的常态化、频繁化使消费者对电商促销产生审美疲劳,跟风购物的趋势减少,消费者也变得愈加理性。”王小星认为。
“电商不能只期待消费者冲动消费来提高销售额,因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是趋势。”曾剑秋表示。
目前,消费者网购比例越来越高,网购对整个社会的消费规模也的确有带动作用,但在这当中,有多少是增量消费,有多少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消费,仍没有确切地统计出来。不过,随着我国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网购在这当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王小星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