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融合面临五个挑战
笔者认为,中国报业融合必须应对五个方面的挑战。
其一,舆论场重构和主流媒体的作用
当前舆论场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缺陷,包括: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官方舆论场在重大事件中缺乏引导力,民间舆论场以微博为主导和驱动,舆论场中缺乏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媒介融合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难度增加等等。
面对这种态势,我们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弊端正在凸显,媒介融合过程中有必要推进“三个舆论场”的重构。这三个舆论场分别是:由市民主导的大众舆论场、由网民主导的民间舆论场以及由政府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在新技术条件下,民间舆论场、大众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会变化和渗透,不同类型的媒体也更容易通过诸多渠道加以传播和推广,由此,传统主流媒体更有可能在互联网话语平台中重建公信力。伴随“三个舆论场”的相互渗透,传统主流媒体逐步在官方舆论场之外的民间舆论场上有所作为。近年来,政务微博和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异军突起,已经与市场化媒体微博平分秋色。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话语权争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
其二,媒介融合的产业模式
目前,一批主流报纸都在积极探索各自不同的产业模式,比如,中央级报纸中,人民日报官网上市、抢占社交媒体高地;省级报业集团中,浙报集团以互联网为核心的资本驱动模式,上海报业集团的结构再造、整合重组、项目孵化,南方报业以内容聚合为战略的转型实践等。不过,总体上看,中国报业迄今尚未找到可供复制的新型产业模式,大多数只在“转场”过程中获取了新的利润来源,尚未实现传统报业的内容价值在互联网平台中变现。
对于中国报业的媒介融合,笔者的基本判断有三点:一则,媒介融合并未有实质性的实施。大多数报业集团并没有实质上的媒介融合,只是姿态性的尝试;二则,尚未建立全新的盈利模式。报业集团在新型盈利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三则,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限于体制因素,报业集团内部难以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的治理机制。
其三,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
报业集团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要逐步打破以“报纸”为核心的生产流程,建立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全新生产机制。目前,已经有不少报业集团正在建立或已经建成“中央厨房”,利用融合媒体编辑部来重构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平台之间的生产流程。
报业生产流程重构关键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速度和深度的问题,如何从快到深地报道新闻;二是成本和效率的问题,如何更优化、更高效地开发新闻资源的价值,实现内容的集成化、形态的多元化和传播的多平台化;三是内容和形式的问题,既要始终把握内容的核心价值,又需要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内容挖掘技术、全媒体形态的信息呈现技术、交互设计及表达的传受互动技术等,实现融合传播。
其四,多元产权和治理创新
当下,不少报业集团都在组织内部开始尝试“项目孵化”制度。比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拿出300万元成立新媒体基金,鼓励员工积极尝试新媒体项目;南方都市报实施“蜂巢”计划,重点给予有潜力的新项目以政策、办公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设立了孵化基金,鼓励员工“内部创业”。
不过,报业集团在多元产权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创新方面还是顾虑重重、限制多多。未来,应该在产权方面吸收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先进经验,尝试不同的产权模式,比如“绝对产权控制”、“绝对产权控股,相对产权共持”、“绝对产权与相对产权均相对控股”等。只有在内部治理机制上真正有所创新,报业集团才可能留住人才、激发活力,孵化出真正有竞争力的项目。
其五,政策体系和战略规划
政策制订和战略规划的主体是政府,相关政策层次包括媒介融合的行业政策规制、版权保护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其中,媒介融合的产业政策尤其重要,比如确立对党报、广播电视台的补贴机制,制定有关媒介集团融资的政策,探索传媒企业的特殊管理股制度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挑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根本矛盾:限于体制性的因素,报业集团内部难以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创新的治理机制;报业集团媒介融合过程中,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一线从业者和管理层对媒介融合的认知和文化存在冲突。只有直面和化解这三方面的矛盾,报业的媒介融合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作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本研究受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资助,也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委托项目《中国传媒社会化影响力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