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2014年第9期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

肖珉

2014年11月27日13:52        手机看新闻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

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在这个问题上,2012年第一季,2014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一、《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

1.“家庭”叙述为文化表现单位

中国人的生活向来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自古以来就有家国之说,家为立国之本。家族意识十分突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庭的意义非比寻常,人的个性与利益远远在家族之后。中国的众多文化特质都是在这种独特的“中国式大家庭”下产生并发展而成的。

《舌尖》系列将家庭作为拍摄的基本单位,着眼点是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中实实在在的家庭氛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家庭观念贯穿始终,无论是“手擀面”里为儿女奔忙的妈妈,还是“麻辣鸡”中为曾孙女细致挑选鸡肉的龙大爷,每一种食品都深深地打上“家庭”的烙印,带给人们来自家庭的感动。

2.“美食”展现为文化切入角度

在中国,饮食的意义远远超出果腹,它是人们联系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吃饭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中国人都聚餐围坐一席,将所有的菜摆在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

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正如《主食的故事》里在北京生活的山西人白波所说的一样,“从小吃过什么东西,你会一直留在身体里面,觉得这东西一直就是那个味”。味蕾的记忆实质上就是故乡的记忆,《舌尖》中囊括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各种饮食文化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关于故乡的各种怀念,对于现代人来讲,行走在城市,抹不去的是乡愁。饮食这种来自幼年内心最深处的记忆,使无数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的人们一边在异乡前行,一边怀念记忆深处的味道。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