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女记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哪些不该错过的人

2015年10月13日14:35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萧乾(资料图)

人物简介:

萧乾,原名肖秉乾、萧炳乾。记者、文学家、翻译家。1935年他进入《大公报》当记者。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是二战时期整个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还曾采访报道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审判纳粹战犯等重大事件。萧乾报告文学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学性和新闻性的高度统一——这也是报告文学的科学定义,这一要求在萧乾的创作中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贯彻实践,他自己也曾说“特写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

代表作简介:《人生采访》、《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等

萧乾的报告文学作品多收入《人生采访》、《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等集子中。萧乾于1939——1946年任《大公报》驻英记者,在欧洲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作为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他创作了大量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如《剑桥书简》、《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银风筝下的伦敦》等篇,以多彩的笔墨,展现了战时英国伦敦五花八门的景象。他在作品中写出了英国的战时总动员,反映了英国人临危不惧的镇静与幽默,也写到了英国社会的某些消极现象。

他的作品反映的题材虽重大,但并不以对政治、军事的观察和分析见长,而是善于从比比皆是的细节描写入手,娓娓道来,将英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面貌形象地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魅力在其中。比如,他的作品中曾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大战正酣,炸弹和高射炮的音量震耳欲聋,而音乐家们却在市中心的国家艺术馆演奏着午餐音乐,听众没有座位,就站着一边吃汉堡包,一边听根本听不清的室内乐。其实,这“与其说是去听音乐,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示威运动”。(本段资料来源:中国文学)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