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微博空間草根力量的傳播心理學剖析【3】--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空間草根力量的傳播心理學剖析【3】

賈謹如

2012年11月12日15:2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微博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1、低門檻和淺閱讀方式。簡單易行的郵箱注冊新浪微博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可以不受限制的建立起自己的微博言論平台,同時微博這一低清晰度的“冷媒介”使人們可以通過“背對臉”的方式無限接近於信息的發布者,這樣一種心理冒險和滿足使受眾獲得了極大的愉悅和興奮。“難易適度效應”告訴我們當信息的難度處於中等程度(指普通人的平均認知水平)時,則該信息既容易引起接受者的興趣,又能通過他們的努力得到理解。﹝4﹞其140字的淺思考和淺閱讀方式也使更多的草根人群融入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微博平台給草根帶來了平易近人的媒介形象和強烈的心理接近性。

2、自媒體。這一特性使受眾和傳播者界限模糊,個人可以成為信息發布和傳播的主角,微博言論的原創性強。期望價值理論模式告訴我們對於媒介的使用是受眾尋求滿足的結果。﹝5﹞草根階層在微博中更加具有話語權,獲得了可察覺的滿足,形成對微博的信賴感。

3、圈群化。虛擬社群大部分以弱紐帶為基礎,極度地多樣化且專殊化,但也能夠由於持續互動的動態而產生互惠和支持。﹝4﹞

微博上的溝通交流是以圈群為中心的,微博用戶關注的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圈群關系的用戶,如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關注的微博內容也是具有圈群性的話題。圈群化容易形成積聚效應,受眾在和自己有共同興趣和價值的圈群中可以找到心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心理學中“自己人效應”分析表明,人們通常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加信賴、更加容易接受。﹝6﹞

“組場效應”即眾人聚在一起容易會形成一個如同物理學中磁場一樣的心理場,個體進入這個心理場后,情感和行為會被“磁化”甚至失控,產生與場景中眾人一致的感受和行為。由於集結在一個圈群中的身份社會角色復雜多樣,每個受眾也不止是一個社區的歸屬者,意見和看法也各不相同,“組場效應”會導致輿論的“一邊倒”和情緒的極端化。

4、儀式性行為。使用微博成為了“新潮”的代名詞,大家“渴望被承認”,認為“吸收新知是件好事”,“追趕潮流”等心態,促使人們隨大流關注有眾多粉絲的“草根”明星。

(三)草根探討話題的關注度

北京網絡媒體協會調查的《微博媒體特性及用戶使用狀況研究報告》中顯示用戶關注微博的內容最多的是佔31%的與他人共同討論熱點話題。(見圖五)

使用“微博備份”軟件備份“作業本”的微博記錄,選擇2011年11月這一個月的微博更新狀況作為研究對象,“作業本”共發布約100條狀態。依據百度指數與“暖小團”做比較顯示,作業本微博在11月15日左右用戶關注度達到波峰(見圖六),其15日更新的狀態為“在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2003年普及了高質量校車。美國:校車是坐私家車和公交車的40倍。加拿大:校車的死亡事故為零。德國:校車有燈光示意時,任何車輛不准超越校車。日本:基本無校車被撞事件。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國家:去年湖南校車9死,3月武漢校車4死,9月山東校車20傷,11月甘肅校車17死……”得到了20609的轉發量。同時對熱議的“甘肅校車車禍”進行檢索調查發現,於2011年11月16日到17日左右得到了約10萬的用戶關注度。(見圖七)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