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微博空間草根力量的傳播心理學剖析【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微博空間草根力量的傳播心理學剖析【4】

賈謹如

2012年11月12日15:2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於11月18日作業本更新微博“我想,我是屬於不得不被‘領導’,所以,咱還是直接用‘統治’吧。我很不情願‘納稅’,所以,咱還是延用‘剝削’吧。也別再稱我前進的‘無產階級’,我實在是被逼的‘負產階級’,隻想當墮落的‘資產階級’。最后,實在不配當‘人民’,還是直接叫‘奴隸’吧。”有網友回復“別太傷感了,唱個歌吧!《義勇軍進行曲》 ”“這作業交上去一定不合格”“真害怕你被強拆”等回復條數高達764條。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網友熱議的話題大多偏向於政治熱點事件,例如甘肅校車事件、郭美美事件等,對於社會精英階層的刻板印象以及對整個社會體制的極端偏見和情緒性反應強烈。隻要涉及官員、警察、城管、央企、富人、下崗工、農民工、拆遷、房價、物價等敏感因素,就極易在網上掀起鋪天蓋地的批評質疑聲浪。“政治安全閥效應”讓人們的政治不滿情緒通過社會認同,以比較平和的渠道和方式發泄出來,達到維護社會政治穩定,防止社會動亂的目的。網友們在網絡上暢所欲言,釋放郁悶的情緒能量,減少心中的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暴力的發生。但與此同時,情緒化的宣泄也應該得到有效的疏通以防暴力事件的發生。

(四)草根言論帶來的心理效應

1、語言的個性化、生活化、碎片化、調侃化。人們利用排隊等車、等人的零散空隙時間感受草根博主零散的自我感受和貼近生活實際的言論,帶給了受眾心理共鳴。同時相對於傳統媒體,草根意見領袖憑借自己豐富的社會思考並用調侃的語句傳達自我思想,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和追捧。

於2011年7月初,“作業本”用戶關注度達到波峰(見圖八)。

 

2、對現實的思考和在虛擬世界中的發泄。相較於精英意見領袖,草根階層社會地位較低,面臨更多的社會問題,其貼近生活的現實思考迎合了大眾的口味。據2010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高中及以下學歷的網民佔網民總數的76 8%:月收入為1000元及以下的網民佔總人數 的42.1%、1000∼2000元者佔28.3%、2000∼3000元者佔 14.4%:由此可見,網民群體總體上呈現低學歷、低收入、低齡化等特點,並且處於相對邊緣或弱勢地位。所以,網民群體的主體力量源自草根階層,他們用網絡的技術特性創造了以自由、對抗、解構為特征的草根文化。﹝6﹞草根群體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社會問題,以草根視角解讀社會,他們的觀點更應當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

五、網絡環境下“草根”現象的現實思考

波斯特與考特賴特確認,不管是大眾傳播還是人際傳播,通過傳播可以對11種需求獲得滿足:放鬆、娛樂、忘掉工作或其他頭疼的事情、與朋友交往、獲知關於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消磨時光(特別是在無聊的時)、感覺興奮、感覺不孤單、滿足一種習慣、與其他人知道我在乎他們的感情、讓某人為我做某事。微博更好地滿足了草根階層對安全感、愛與歸屬、受到尊重和實現自我的需要。

在一項廣為宣揚的研究裡,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群考察了互聯網對於社會聯系與心理福祉的社會和心理沖擊,測量使用者第一年至第二年(1995—1996)在線上期間的行為和態度。在這組樣本裡,較長使用互聯網者與家庭成員的參與式溝通下降,社會圈縮小,而沮喪和孤獨則有增加。﹝8﹞互聯網會促進新興社群、虛擬社群的發展,也會導致個人孤立,使得個人與社會分離。如何更好地發揮微博平台的現實互動,從而實現草根們的心理意願,成為了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同時微博的自律機制尚未形成,言論的可信度遭到質疑,言論的多樣化以及言論的惡俗化、情緒化現象嚴重。草根階層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如何規范言論促進社會的輿論監督和社會公平,如何更好地發揮草根階層的自我效能感也值得我們深思。(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曾置,《“草根文化”的成因》

﹝2﹞新浪中心,《草根媒體沖擊傳統傳媒 網絡成社會輿論策源地》

﹝3﹞http://baike.baidu.com/view/4165588.htm

﹝4﹞劉京林,《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5﹞李永健,《大眾傳播心理通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6﹞黃清,《傳播偏向理論及其應用:網絡的草根偏向與傳統媒體的精英偏向》

﹝7﹞《網絡社會的崛起》

﹝8﹞朱燕,《對微博語境下公共領域建構的思考》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