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播”與“說”的差異與融合【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2年第4期

新聞“播”與“說”的差異與融合【2】

李燕吉

2012年11月13日14:0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8.情感變化幅度不同

時政新聞往往淡化感情色彩,敘述語言多,書面語、長句子多,形容詞少,語勢的起伏不大。這就決定了播音員情感起伏的幅度很小,用事實說話。

說新聞的寫作借鑒了國際新聞界通行的“見人、見情、見故事”的報道原則,提倡口語化,故事化,情感化,盡量吸引觀眾,所以情感的注入要更多。這種情感變化通過聲音載體傳播形成有聲語言后,直接導致語勢的起伏。主持人說新聞如果情感不跟隨稿件的變化處在運動狀態,語勢就沒有變化,沒有起伏直線型的語勢,聽著毫無特色,白開水一樣的平平淡淡,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這種缺乏情感的說新聞,主持人看起來面部僵化、缺乏個性、不夠投入,播講欲望不強,與播報區別不大。央視民生新聞《24小時》前主持人邱啟明的情感隨著稿件內容變化十分明顯,針對具體新聞事件的評論也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個性化風格突出。

9.語勢起伏不同

播新聞內容真實、客觀、公正,以敘述式語言為主,情感變化小,語勢也比較平淡,直線型的語勢聽長了容易讓人疲勞。說新聞在表達過程中自然地融入了個人的思考體驗和情感,在思考、體驗中刺激自己的大腦對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作出人性化的反應,把文字信號轉化成情感體驗並通過有聲語言表達。情感變化導致了有聲語言的表達上語勢起伏較大。在聽覺上容易刺激觀眾,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10.語速不同

播新聞在語言技巧上注重字正腔圓,每個字都要發得清晰、飽滿﹔關於黨的重大政策、文件、通知的新聞更要放慢語速採用宣讀式以凸顯重要性、嚴肅性,所以語速稍慢。說新聞語速偏快,注重語意的表達,加強了句群之間的聯系,還原生活中的語速,聽起來親切、自然。

11.語調不同

播新聞和說新聞的語調都在話聲區。播新聞內容以時政新聞、國際新聞為主,題材重大,語調比日常談話稍高,能夠體現出內容的重要性和形式的庄重性。說新聞語調比播新聞稍低,採用小實聲,15平米房間2個好友私下聊天的感覺。央視《24小時》主持人董倩的語調不高,這種語調有利於主持人調節音量、控制表達,體現出狀態鬆弛、語調自然、口語講述、還原生活的說新聞語言風格。

12.態勢語言的運用不同

播新聞沒有態勢語言的運用,完全靠有聲語言的播報向觀眾傳達資訊。說新聞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進行稿件內容的輔助表達,是一種人際化的傳播方式,更加生動、自然,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增強了傳播效果。

13.語言表達技巧的應用不同

播新聞注重對語言表達內部技巧(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和外部技巧(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的運用,追求語言朴實、節奏明快的播報風格。說新聞不刻意追求表達技巧的運用,忌諱夸張的語言表達和事先設計,語言表達技巧服從於稿件內容,根據稿件內容自然融入情感,更貼近生活中的說話狀態。

二、播新聞和說新聞的融合

說新聞和播新聞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為二者逐漸融合奠定了基礎。

1.語言表達的規范和精煉

說新聞用生動的口語講述新聞內容,但話語的表達要有所控制,不能?嗦累贅。它是在提供有效信息量的前提下,在有聲語言傳播特性的制約下,摒棄日常口語的隨意性、冗余性等缺陷,保有口語通俗性、簡潔性、生動性、靈活性的特點,同時兼有書面語規范性、集中性、有序性的長處。就是生活中的書卷式精粹口語。

2.強調理解、感受在備稿中的作用

播新聞、說新聞都要在稿件內容上下功夫,不是在形式上使勁,刻意為播而播、為說而說。有聲語言的表達是一種語言的深層次轉化,順序是看稿——理解——感受——播報。淺層轉化就是見字出聲,是字形的語音的淺層語言符號轉換,看稿——播報,沒有理解感受的過程,應當避免。

3.播說結合得到廣泛應用

近年來,新聞節目時長不斷延長,1個小時的節目中綜合了各種資訊。同一檔新聞節目中有時政、國際、社會、民生、體育、娛樂等多種新聞,主持人要根據不同的稿件內容採用不同的播報方式。播報方式的轉換如果太大,會影響到節目的整體風格,所以主持人要根據整檔節目風格來確立自己的語言風格,在播和說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做到播說結合,靈活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電視新聞中心)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