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是目前廣泛運用於電視節目創作中的一種補充敘事手法,或稱“情景重現”、“情景回放”、“真實再現”等。用“再現”取代解說或配合解說,最早見於紀錄片領域,至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在新聞專題和社教專題中,並迅速蔓延。關於以事實為報道對象的新聞類節目是否可以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爭論,由此而起,至今未休。
一、對“情景再現”的限定
目前,“情景再現”手法名目繁多,花樣百出。我們所要討論的“情景再現”,與虛構事實、情節無關。某台的“紙包子事件”是假新聞,這種以虛構事實為基礎的所謂“再現”,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張冠李戴、移花接木、以“真”混真,比如為敘述一起摩托搶劫案,而到大街上實拍一些過往的摩托車經虛化處理后,和描述案情的解說詞對應編輯等,也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單個畫面不具有敘事功能,故為彌補敘事斷點而無具體主體指向的單幅畫面,比如“摸麻將的手”,經過虛化處理的“人和物的造型”、“急促的腳步”,事后補拍的如雲海彎月、路邊攤點等“當時的環境”,也不在我們討論范圍之內。“情景再現”特指事后對情節的演繹,即為了敘事的需要,對已經發生的事件過程,採用表現方式所作的“再現”。比如為表現一起盜竊案,依據已經查明的案情,找來他人攀樓入室、翻箱倒櫃的表演等。這樣的“再現”,電視節目中屢見不鮮,如央視的《講述》、《見証》、《今日說法》,一些衛視的新聞故事類、情感故事類、法治生活類等欄目。
二、對“情景再現”的肯定與否定
在新聞類節目中採用“情景再現”,究竟可否,否定的和肯定的論述時有可見,不一而足。
持否定觀點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關於新聞真實性的問題上,認為任何事后的表演,即便再逼真,也不是事實的本身,故而均是作假。“否定”觀點多為從新聞理論角度予以闡述,指出新聞的真實性不僅體現在解說詞上,也應該體現在畫面上。任何虛構的藝術加工與再創造一旦融入電視新聞節目就會侵蝕新聞真實性的機體,並失去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進而指出,這一手法容易助長新聞造假之風,滋生記者的懶惰習氣等。
持肯定觀點的理由主要集中在關於電視可視性的問題上,認為電視畫面具有不可追溯的遺憾性,對主要作用於視覺的傳播,用演繹再現事件過程,可彌補這種缺憾,增強節目可視性,應予以寬容對待。“肯定”觀點多從電視的視覺需要予以闡述,指出“情景再現”最突出的特點是能有效地彌合敘事斷層。用旁觀者或當事人回憶事發情況,由於畫面內容不夠豐富而影響傳播質量。尤其在事件中起關鍵性作用的場景缺失,不但弱化了節目的表現力,還可能影響觀眾的理解和接受。他們將這種核心事件現場缺失的現象稱為“敘事斷層”。而“情景再現”能起到彌合“敘事斷層”的作用。
2008年4月12日央視《新聞周刊》欄目在許霆惡意取款案的報道中,為了重現事實,特別給出了由演員模擬許霆在廣州市取款的場景。盡管畫面不多,卻使整個事件的畫面連貫、脈絡清晰流暢,也交待了當事人所處的環境,為之后的敘事做了鋪墊。“情景再現”的介入使新聞更為直觀、完善,不僅能夠交待事件現場情況、增強敘事能力,還能與敘述話語一起展現事件流程,並能根據需要調節節目節奏、形成氛圍。
“中間派”認為硬新聞對事實有非常高的剛性要求,不能使用“情景再現”,而軟新聞則可以根據需要適當使用。軟新聞輕鬆活潑的特性決定了它在表現形式上具備更廣闊的空間,不僅可以使用更輕盈的表述語言,還可以將其他藝術形式借用進來,“情景再現”就是表現手法的一種。山東電視台公共頻道的《新聞女生組》是一檔以情感、家庭、倫理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欄目,為強化觀眾的情感體驗,該欄目頻繁使用“情景再現”。江蘇衛視《人間》、東南衛視的娛樂類節目《娛樂樂翻天》等也常借鑒此類形式。軟新聞中的“情景再現”不可濫用,同樣隻能作為新聞中某些片段的“提示”和局部的“烘托”,起到彌補情節與畫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