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視角切換創造興趣點
目前談話節目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制作模式,即拿到一期談話節目的話題后,編導很容易從話題牽涉的各個方面、事件背后的原因、將來的趨向等角度進行分解,然后就每個角度找一個代表性嘉賓進行討論,由專家進行總結,從而完成談話節目的制作。這個制作模式帶來的問題是談話抽象度太高,信息量缺乏,本來有意思的話題變得枯燥,因此,節目要脫穎而出就需要打破固有的思路,開拓新的興趣點。
有一期關於政府採購ipod當優盤的談話節目。如果按照一般的制作思路,節目可以邀請新聞當事人(採購單位人員、政府採購部門)、納稅人、網民、行政專家等,探討事件背后的原因、各方對事件的觀點和及改進方向。通常情況下,設備使用方、採購方會拒絕接受節目邀請,從而使得談話缺失對立方,節目難以形成沖突點。如果在我們圍繞“採購”進行適當的聯想,將這個宏大的抽象的消費轉化成家庭的消費,那家庭生活中各種大宗消費的態度、方式和消費帶來的各種家庭關系的問題就會增加節目的興趣點,也能幫助觀眾來理解行政採購的問題。
四、以事件的新聞性創造興趣點
談話節目的題材往往是熱點性的話題,這些事件的基本信息,觀眾已經在紙質媒體、網絡媒體或其他競爭的電視節目中有所了解。但在眾多媒體中,同樣的材料,觀眾卻看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新聞,這就是詮釋角度和方式的不同。比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討論,主題可能是100年來國家的奮斗史,也可能是站在當下重新思考辛亥革命的價值,也可能是通過新挖掘的史料還原歷史的細節等等。特別的主題會產生對觀眾不同的吸引力。在談話節目中,甚至相同的主題,用不同的事件來詮釋,也能產生特別的興趣點。
所以在創作談話節目的時候,不能僅僅把主題分解成不同觀點和不同思路層次,並找不同的嘉賓來表述。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特殊的、觀眾不了解的事件能闡述你所要表達的觀點和思路。一個談話節目相當於一個巨大的新聞包裹,由事件牽涉到的各個方面的新聞事件、故事、細節和觀點構成,這些新聞事件、故事、細節和觀點按照談話的思路組織在一起,透過演播室現場訪談的方式表述出來。隻有每一個詮釋觀點的事件都具備有真正的新聞價值,也具備有特殊性,整個談話節目才具有特殊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