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以史為鑒:“走轉改”背景下中國紀錄片現實思考--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以史為鑒:“走轉改”背景下中國紀錄片現實思考

趙志偉

2012年11月27日13:5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2011年8月9日,中宣部等五部門決定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取得了顯著成就,涌現出一批優秀成果。本文聚焦於“走轉改”背景下的中國電視紀錄片領域,通過簡要回顧其歷史淵源,“以史為鑒”,著重思考當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狀況,總結成功經驗,發揚優良傳統,以便更加高瞻遠矚地把握紀錄片的未來發展趨勢,促進中國紀錄片事業良性發展,為推動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關鍵詞】“走轉改”﹔紀錄片﹔現實思考﹔未來發展

源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自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等五部門召開視頻會議,決定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取得了顯著成就,涌現出一批優秀成果,鍛煉了新聞記者隊伍,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好評。在中國電視紀錄片領域,何盈的《皮裡村蹲點日記》、雷飆的《楊立學討薪記》、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等眾多“接地氣”、“有人氣”的紀錄片代表作品,相繼問世,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推動了中國新聞界“走轉改”活動持續深入開展。

一、以史為鑒:繼承發揚紀錄片光榮傳統,警惕創作誤區

其實,縱觀中國百年(1911-2011年)紀錄片史,傾聽民意,聚焦民情的紀錄片作品,早已有之。在1993年,中央電視台的《生活空間》就開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普通百姓的家長裡短,集中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在觀眾中引起很大反響。從1993-1998年,這個時間段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院長、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在其《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一書中,稱之為“平民化紀錄片時期”。在此時期內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顯著特點是,百姓意識和平民視角,“甚至像毛澤東這樣一直被傳為神話的歷史人物,也開始被賦予某些百姓的意識,從神壇上請下來,回到現實當中。” 此外,這一時期的紀錄片作品中,“無論是作為紀錄者,還是被紀錄者,都表現為個體化的特征。” 不再是以往的宏大題材,“而一般都會選擇某一個點、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一個村庄作為拍攝對象,在相對固定的空間裡進行靜態觀察和跟蹤拍攝。” 與此同時,人的意識開始覺醒,“人”成為紀錄片的主題表征,代表性作品如安徽電視台的《遠在北京的家》,上海電視台的《毛毛告狀》、《老年婚姻介紹所見聞》,以及《我們的留學生活》、《馬班郵路》、《三節草》、《母親,別無選擇》等。這些紀錄片,不少屢獲國際大獎,成為中國紀錄片上的經典作品。

然而,時過境遷,時移事易。21世紀以來,隨著電視市場化、產業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收視率、廣告額等成本核算,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緊箍咒。為了應對危機,贏得市場,迎合觀眾,部分電視機構和電視紀錄片人,開始探索紀錄片產業化發展道路,直接導致不少紀錄片轉向盜墓挖寶、歷史解密等懸念敘事,滿足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如中央電視台10套的《探索•發現》欄目,“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挖掘歷史事件背后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命運。” 另一方面,部分電視紀錄片人仍在堅守紀錄片的精神家園,他們往往以獨立制片的方式創作生產,但大多數處於低端制作,很難進入市場獲得經濟回報,被認為是“自殺式的制作”。 除此之外,國內紀錄片創作主力主要集中於中央及少數重視紀錄片創作的省級電視台和國有大型影視集團公司,近年來,這些單位創作生產的一批紀錄片“大片”如《故宮》、《大國崛起》、《森林之歌》等紛紛亮相,給人頗具分量的“震撼”感覺,但由此帶動的新一輪紀錄片過於注重“宏大題材”,因而致使其“不接地氣”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古人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百年中國紀錄片史,有過輝煌燦爛,走過曲折坎坷,回顧這段歷史,汲取紀錄片優秀創作傳統,警惕誤區,有助於更加清醒地思考中國紀錄片的當下發展狀況,更加高瞻遠矚地把握其未來發展趨勢。

二、現實思考:認真總結紀錄片成功經驗,把握未來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等五部門召開視頻會議,決定在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新聞戰線深入開展這一活動,是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原則、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素養,促進其成長和成才的有效措施。” 活動開展近一年來,全國新聞媒體積極響應,傾聽民意,反映民情,解讀民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批電視紀錄片作品脫穎而出,中央電視台記者何盈的《皮裡村蹲點日記》、雷飆的《楊立學討薪記》以及陳曉卿擔任總編導的《舌尖上的中國》等,在社會各界引起極大反響,顯示了紀錄片的力量,展示了紀錄片人的精神,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第一,“基層”新聞紀錄片興起,打破了以“歷史解密”和“宏大主題”為主的紀錄片創作生產格局。

如上所言,新世紀以來,中國紀錄片創作的主要力量集中於“歷史解密”類的欄目化紀錄片運作模式,以及“宏大主題”類的長篇系列紀錄片規模拍攝,以往的民間獨立紀錄片逐漸被邊緣化,聲音越來越弱,中國紀錄片在“平民化”道路上,越走越遠。幸運的是,“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中國新聞界和理論界經過反思、整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誕生了一批紀錄片優秀作品,如《皮裡村蹲點日記》等。皮裡村位於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馬爾洋鄉,是帕米爾高原崇山峻嶺中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在此之前,央視記者從未到過這裡。為了報道這裡的孩子上學難這一事實,記者歷時9天時間,往返行程400多公裡,徒步200多公裡,進行了親身體驗,真切了解到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畫面真實感人,解說詞簡潔朴實,在央視播出后,反響極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成為“走轉改”的典型案例。類似“基層”新聞紀錄片作品,還有《北京兒童醫院蹲點日記》、《北京同仁醫院蹲點日記》》、《湖南板橋村蹲點日記》、《重訪郭明義》、《招工局長陳家順》、《邵全杰買票記》及《楊立學討薪記》等,數量眾多,質量上乘,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開始形成一股來自“基層”的新聞紀錄片力量,打破了“歷史解密”與“宏大主題”為主的紀錄片創作生產格局。

第二,以“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為導火索,在另一個層面“紀錄現實”,或將引領國產原創現實類紀錄片創作的新方向。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紀錄片成為熒屏的香餑餑,也讓久違的國產原創現實類紀錄片重新回到大家視線中。”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今年《舌尖上的中國》大熱,國產現實類紀錄片也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劉文稱,“紀錄頻道日后將加大現實題材的創作,不僅將在年底開拍《舌尖》第二季,並將從美食延伸到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打造‘舌尖’品牌。 一部紀錄片,風頭蓋過熱播電視劇,風靡大江南北,截止2012年6月19日凌晨4點,在新浪微博中,關於《舌尖上的中國》的搜索結果顯示高達775萬多條,足見其被關注程度。相比“走轉改”基層題材紀錄片作品類型,更加注重新聞價值、社會效益的取向,以“舌尖”為代表的國產原創現實類紀錄片,偏愛國際化、市場化路線,“‘舌尖’一開始就是按照國際通行的制作模式打造的,一集節目鏡頭運用量達到了1300個,節奏快,信息量大,基本上8分鐘講一個故事。” 或許,在另一個層面的“紀錄現實”上,“舌尖上的中國”將引領國產原創現實類紀錄片創作的新方向。

第三,“走轉改”背景下中國紀錄片創作生產,彌補了“平民化紀錄片時期”的部分不足,繼“社會化紀錄片時期”后,開啟了“政治化的產業時期”,奠定了良好基礎。

盡管“平民化紀錄片時期”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題材小型邊緣化”,“這一時期紀錄片所選擇的對象中,大部分社會化的程度偏低,與社會的關系比較簡單,承載的內容不夠,使得這些個體對於他們所在的時代的詮釋力量不足,從而影響了紀錄片的價值。” 在“走轉改”背景下,由於創作主體力量龐大,自上而下,全國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扎實推進,題材密集、內容豐富,走出了“題材小邊緣化”的狹窄視野,聚焦於廣泛的基層,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鍛煉新聞隊伍,有助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

2011年,是中國紀錄片的開局之年。何蘇六教授在其主編的中國首部國家級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1)》中,把即將開啟的這個歷史時期稱之為“政治化的產業時期”。事實正是如此,2011年至今開展的全國新聞戰線“走轉改”活動,在國產新聞紀錄片領域業已開花結果﹔在國產原創現實類紀錄片創作中,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足以引領風騷。為此,有理由相信,繼“社會化紀錄片時期”(何蘇六教授在其專著《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中,把中國電視紀錄片從誕生的1958年起到2004年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分為政治化紀錄片時期(1958-1977)﹔人文化紀錄片時期(1978-1992)﹔平民化紀錄片時期(1993-1998)﹔社會化紀錄片時期(1999-12004)四個時期)史后,“走轉改”背景下中國紀錄片創作生產,開啟了“政治化的產業時期”,並為其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結束語:

回顧中國紀錄片發展歷程,歷史如同一面鏡子,照出現實,蘊藏未來,特別是在“走轉改”背景下,“以史為鑒”更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通過紀錄片的歷史體察,總結紀錄片創作上的成功經驗,使之發揚光大﹔吸取失敗教訓,警惕創作誤區,不重蹈歷史的覆轍,就能夠更加高瞻遠矚地把握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方向,促進中國紀錄片事業良性發展,為推動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力量。

注釋:

何蘇六:《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頁。

同上,第83頁。

同上,第84頁。

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官網,http://cctv.cntv.cn/lm/tansuofaxian

吳曉東:《中國紀錄片:光靠數量不能解決問題》,《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05月07日。

鄭保衛、黃全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依據與現實意義》,《新聞與寫作》,2011年10期。

劉瑋:《加投資找人才,央視要“紀錄現實”》,《新京報》,2012年5月31日。

同上。

同上。

何蘇六:《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頁。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