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淺議微博評論的狂歡化傾向--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淺議微博評論的狂歡化傾向

孔靈

2012年11月27日16:1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微博評論改變了傳統新聞評論的話語模式,拓寬了新聞評論的表達形式,呈現出全民“狂歡”的傾向。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為依據,分別從參與形式、言語表達和思想內容三個層面揭示微博評論的狂歡化傾向。

關鍵詞:微博 新聞評論 大眾狂歡 巴赫金

微博評論是新聞評論在微博平台上的延伸和發展,微博評論極大地拓展了新聞評論的概念,改變了傳統新聞評論的固定范式,並且呈現出一種大眾“狂歡”的傾向。

微博構建了一個集合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交叉型信息傳播網,傳播效果兼具人際傳播的可信性和大眾傳播的廣泛性。在微博平台的技術支持下,網民一方面可以對新近發生的,甚至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作出評價並即時發布更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評論或轉發已發布的微博,以示贊同或反對某一觀點。上述兩種參與形式都是個體針對新聞事件客體作出的價值判斷和意見表達。無論是發布、評論還是轉發,網民都參與到了網絡評論的內容生產和消費中來。

微博評論區別於傳統新聞評論最大的特征在於其大眾“狂歡”傾向:熱門事件發生時,網民用不超過140字的語言簡短評價,全民參與、眾聲喧嘩、嬉笑怒罵,極其幽默惡搞之所能,參與評論的人數之多,卷入度之高和娛樂化之徹底是傳統新聞評論不能企及的,這也正是本文要闡述的“狂歡化”傾向。

“狂歡”本是一個文藝理論,由前蘇聯哲學家、文藝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金獨創性地提出。巴赫金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首次提到“狂歡化詩學”概念,在《拉伯雷的創作與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民間文化》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巴赫金把包括一切狂歡節的慶賀、儀式、形式統稱為‘狂歡’” 狂歡理論是在文藝研究、詩學研究語境下提出來的,但是由於巴赫金“透過文學作品中狂歡化的描寫,通過文學中狂歡體裁的研究,看到了隱藏在作品背后的和文學體裁背后的人類的狂歡精神,人類對生活的一種獨特的世界感受。” 狂歡理論已經超越詩學,成為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的研究范式。在當今精神消費主義的社會語境下,娛樂至死的媒體環境中,大眾在精神層面的狂歡隨處可見。本文將以微博評論為研究主體,分別從參與形式、語言表達和思想內容三個層面來揭示其狂歡化傾向。

一、參與形式的狂歡

“全民性是狂歡節的本質特征” 。狂歡的前提條件就是廣大人民的全體參與,並且這種參與是一種積極地參與,而不是消極地觀看。人們確實享受其中,在狂歡中放浪形骸地表演,而不是事不關己的旁觀。“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注冊賬戶數突破6500萬個,2011年初將突破1億,2011、2012、2013年底,這一數字將分別有望突破1.5億、2.8億、4.6億。”

微博評論參與的全民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微博准入門檻低,普通網民也可以參與評論。傳統新聞評論的作者往往是媒體工作人員、社會意見領袖或權威專家學者,普通民眾很難通過媒體發表評論。而微博將“草根”的特性發揮極致,為全民參與創造了可能。另一方面,微博對字數的嚴格限制(不超過140字),可謂是“將莎士比亞拉到老百姓的水平”,創造了更適合普羅大眾發言的媒介話語體系,這更激發了全體網民參與的熱情。字數的限制對邏輯嚴密、結構復雜的大篇幅評論不利,網民們角度選取精妙或語言使用幽默的短評常常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

微博也一直致力於鼓勵全民參與評論,不斷地增加信息服務。微博依據新聞事件的即時熱門程度排名,並將迅速升溫的新聞事件的碎片化信息整理成“微話題”,“推送”(push)至每個用戶的界面,讓更多的網民參與到討論中來﹔此外微博還會組織策劃微博評論,針對某一新聞事件,微博平台提供投票服務,簡化網民表達態度、意見的形式,處於淺閱讀的網民不需要組織語言、整理思路來發表評論,投上一票即可。

二、語言表達的狂歡

巴赫金將狂歡式的世界感受規定為4種特殊范疇:第一,“人們之間隨便而又親昵的接觸”﹔第二,“插科打諢”,意指狂歡節上的互開玩笑,玩鬧戲謔﹔第三,“俯就。隨便而親昵的態度”使神聖變粗俗,崇高變卑下﹔第四,“粗鄙,即冒瀆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調、轉向平實的作法,與世上和人體生殖能力相關聯的不潔穢語,對神聖文字和箴言的仿諷等等”

在微博上轉發量較大、形成輿論影響的微博大多是調侃、惡搞類的。如網民預測莫言獲獎后會有一系列事情得以實現:“將莫言所在的城市封為中國文學之都,開發旅游。修復其老家,弄成莫言故居,最后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市中心大街命名為:莫言大道,在市中心建立莫言雕像。將其作品放入小初高語文課本,並增設考試題目。各種大師為莫言創作肖像油畫,出現各種莫言傳記。”這條略帶調侃的評論在新浪微博上被轉發了2萬多次,當莫言家鄉山東高密縣計劃斥資6.7億打造紅高粱文化地時,網民大呼此預言准確。

再如,有網民替莫言概括了什麼是幸福:“莫言認為在《紅高粱》地上,靠著《豐乳肥臀》,放《四十一炮》,而不會《生死疲勞》,也不會招來《檀香刑》的生活就是幸福。”這條微博串聯了莫言的重要作品,獲得了上萬次轉發。其語言表達恰如巴赫金描述的“插科打諢”、“不潔穢語”,營造了一個低俗卻狂歡的世界感受。

微博評論受字數所限,有邏輯關系或深刻內涵的傳統評論隻能通過長微博或鏈接得以實現,其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微博評論的重點不在思想性、論証性,而僅僅以博人會心一笑為目的,因此微博評論往往語言表達粗鄙庸俗,戲謔調侃,這跟巴赫金所描述的插科打諢、粗鄙、冒瀆和仿諷的狂歡世界感受十分契合。

三、思想內容的狂歡

狂歡理論最核心的內容不是語言、儀式和行為上的狂歡,而是到對現實的批判和對現實的離經叛道。狂歡的本質和最終目的是反抗霸權力量、反抗主流價值觀,建立普天同慶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思想層面上的狂歡傾向才是狂歡的實質。

“巴赫金在‘有一定保留的基礎上’,認為‘中世紀的人可以說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常規的生活,服從於嚴格的等級秩序生活,充滿了恐懼、教條、崇敬、虔誠﹔另一種則是‘狂歡廣場式生活’……充滿了對一切神聖物的褻瀆和歪曲,充滿了不敬和猥褻,充滿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隨意不拘的交往。” 人們在狂歡節上放浪形骸地慶祝、喧鬧是一種情緒發泄,而這種情緒是由於對現實世界有諸多不滿、在現實社會受到的壓迫限制而形成的。巴赫金描述了這樣一例:狂歡中的人會戴上象征著權力的皇冠、戒指等裝飾,扮演國王,其他人則會揪下“國王”的服飾,狠狠踐踏在腳下,並起哄著把“國王”從權勢地位上驅逐下來,人們重復著這樣的儀式,樂在其中,就是為了享受嘲諷現實世界的虛擬快感。中世紀人們受到的壓迫主要來自於宗教和王權,狂歡所顛覆的是宗教的、王權的世界。反觀當今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利益多元化、各階層矛盾突出,人們在轉型過渡中感到焦躁不安,社會壓力空前,現實社會中人們積攢了不少壓力和情緒,都在微博平台上通過大眾狂歡得以宣泄出來,微博從某種程度而言充當了“社會減壓閥”。

再次以莫言獲諾獎事件為例,莫言獲獎事件只是一個引子和由頭,人們通過對此事件的評價,調侃、仿諷現實世界種種不盡人意的現象才是網民狂歡的真正目的。獲獎后,莫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打算用獎金在北京購房,網民隨即調侃,即使是諾獎500萬的獎金在北京市中心購房也不過120平。“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不夠在北京買一套大房子”的諷刺迅速風靡微博。在微博上較為活躍的慈善家、企業家陳光標獲得此消息后宣稱要贈送莫言一套別墅,可謂為原本已經火熱的事件添了一把火,網民眾說紛紜,或肯定陳光標的大方,或感慨作家的一舉成名。一片喧囂和狂歡的面紗背后藏匿著網民對現實生活房價過高,政府調控不力的抱怨情緒。微博構建的虛擬世界中意外走紅的事件往往都是現實問題的濃縮和寫照,熱鬧的狂歡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發泄,這才是狂歡的本質和目的。

網絡新聞評論早已有之,但是微博評論這樣規模化、娛樂化、狂歡化的媒介奇觀並不多見。狂歡傾向在微博平台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微博的態度表達形式多種多樣,除了發布信息之外,網民還可以通過轉發、評論微博參與到新聞事件的討論和評價中來﹔這種轉發和評論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反饋,傳受之間的互動,大幅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果。諾貝爾文學獎開獎前一天,新浪微博上,用戶“作業本”發表微博“明天就要頒諾貝爾獎了,怎麼到現在還沒人通知我去瑞典?”,這條微博得到的評論數和轉發數分別超過7000條。細看回復會發現,網民簡短的評論往往映射著對現實的嘲諷和對社會的不滿,這些回復可以獨立構成一個內涵深刻意見表達,它們構成網民大眾狂歡的重要組成部分。微博用戶“李-小繁”回復到:“你的邀請函被新浪小秘書刪掉了。”這句評論表達了對國內言論限制過多,不夠自由的不滿﹔微博用戶“小鬆鼠的世界Lisa”說“在Facebook和Twitter上通知你了,你上不了不怪我們。”這是對國內互聯網不夠開放,登陸國外網站受限制的現狀的調侃﹔還有網民“肖恆2011”調侃地說“因為你的理論准備不足。”“理論准備不足”源於今年10月10日《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新政治觀,創新點與突破口》,文章論及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遲遲未進行,不是因為懼怕民主,而是緣於理論准備不足。網民的這句評價是對我國政體改革步伐緩慢的嘲諷。這些形式上詼諧調侃的微博評論,其實質是諷刺現實,關照現實。

可以說網民通過微博評論,將莫言實實在在地消費了一把,網民借莫言獲獎的事件進行了一場全民狂歡,狂歡已經無關莫言獲獎事件本身了,而演變成一場反抗現實世界,反抗主流價值,反抗官方社會體系的大眾狂歡。

微博激發了網民對新聞事件評論的熱情,鼓勵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國內諸多學者對微博平台寄與厚望,將其視為我國“公共領域”的雛形。微博所構建的新型話語體系,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現實世界的階層等級,掙脫了社會的條條約束限制,賦予每個網民同等的發聲權利,但是縱觀微博評論,意見表達的非理性化、情緒化、沖動化特征明顯。說微博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狂歡廣場是無可厚非的,網民也確實通過狂歡,有效地排解和發泄了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但是這種非理性的表達、狂歡式的評論是否有建設性,是否對公共事務的解決具有實際的推動意義還是有待商榷的。微博評論的狂歡化傾向排解了大眾情緒,激發大眾參與公共事物討論的熱情,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眾狂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狂歡制造出來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將有用的信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淹沒。眾聲喧嘩的結果往往是聽不見任何聲音。(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201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生)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