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評析電視劇《我叫王土地》--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一部弘揚河套文化的恢弘劇作

[學子論文]評析電視劇《我叫王土地》

張瑞坤

2012年11月27日16:2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主旋律歷史大戲《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自播出以來贏得極高收視率,引來觀眾的熱議,掀起了弘揚河套文化的熱潮。該劇運用傳奇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從王土地的奮斗史探尋了農民如何熱愛土地、堅守土地、保衛土地的過程,結合“水、草、地”等文化元素,展現了濃厚的河套地域文化。

[關鍵詞] 電視劇﹔ 河套文化﹔民族精神

著名導演張多福,演員林永健,曾虹暢,李強,齊芳,李依馨,蔣毅等共同打造和演繹的主旋律歷史大戲《我叫王土地》原名《大河套》,自湖北衛視首播,北京、天津、央視有關頻道相繼播出后,在全國各地、尤其是在河套地區掀起了一股觀看、討論該劇的熱潮。該劇以河套近代開發史為主線,反映了清末民初至抗戰期間,河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水利專家王土地(王同春)的傳奇人生,他歷盡艱辛用最原始的開渠方式引黃灌溉開墾河套土地,創造了“塞外江南”的富庶河套勝景,被譽為“河神”。白手起家的王土地成為富甲河套的大地商后不忘廣賑天下,並拒絕外國敵對勢力的誘惑拉攏,在日寇侵略河套的危難之際,不惜斷渠毀田,成就了民族高風亮節,奠定了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影響力。

一、該劇主題鮮明、思想深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所謂主題就是電視劇背后所隱含著的意義和道理。《我叫王土地》充分體現了農民如何熱愛土地、堅守土地、保衛土地的過程。開篇王土地和他叔走過沙漠來到了后套,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叔、到了、后套到了”,隨后用鼻子聞了聞泥土,那泥土和他爺爺當年帶回的泥土一個味道,從河北來到后套就是種地的,看著這麼多的土地讓王土地十分興奮,骨子裡熱愛土地的那份精神一直在支撐著農民心中的理想。后來王土地憑借聰明的智慧給黃錦繡找到了水源,提出要三十頃地的條件,他的要求觸犯了黃錦繡的底線,他被裝入麻包投入了黃河水中,王土地命大后來成為了達拉特旗子民們的“禮物”……這些都說明了主人公對土地的熱愛。土地是中國農民的命根子,土地,一個農民的名字,朴素,大氣,電視劇從《大河套》改為《我叫王土地》可能也是源於農民對土地那份執著的愛吧。

金生水為了制服楊大義,想通過“淤渠”讓楊大義付出巨大損失,為了營救楊大義,王土地無奈之下冒著生命危險點燃了炸渠的導火索,營救結束后,王土地得到楊大義給他的土地,得到土地后的王土地更是勇往直前,在人生奮斗的道路上一直堅守著自己的理想。白手起家的王土地后成為富甲河套的大地商后不忘廣賑天下,民族意識覺醒讓王土地對土地的認識開始升華,拒絕外國敵對勢力的誘惑拉攏,在日寇侵略河套的危難之際,王土地為了民族的利益,不惜炸毀了畢生心血修筑的河堤,引來了滔滔的黃河之水,淹沒了土地,打敗了侵略者,保衛了國家,塑造了真正的農民英雄形象,成就了民族高風亮節。愛土地、愛祖國、愛真理,這就是中國農民的高尚情懷。我們國家的電視劇具有深刻把握時代的脈搏和揭示社會的美與丑,喚醒正義感與良知的使命。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家杜高所說:“這部電視劇把中國人的生命和中國的土地緊緊聯在一起,深情而熱烈地喚起觀眾對這片土地的愛戀和崇敬。作品的整體構思、主人公形象的風採和內涵、主題的含義,都使它成為一部充分展示中國元素、閃耀中國特色、昂揚中國精神的藝術作品。”[1]

二、該劇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了真正的農民英雄

“藝術欣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人物命運和人物性格的關注。一部好的電視劇能不能有幾個讓觀眾長久記住的人物,是一部電視劇是否成功的標志。”[2]該劇的主人公王土地,民國初年,他來到了內蒙古河套地區,和當地農民一起修水渠、開荒地。“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是頭頂的天、二是腳踩的地、天生萬物、地長五谷,我們所有人的生存靠的就是土地。”王土地憑借著看渠的本事,憑借自己的誠信,憑借自己的執著和朋友的幫助,贏得了后套老百姓的心,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激勵了千千萬萬的庄稼漢為圓農民的土地夢而奮發圖強,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成為了自己的“財主”,最后自己終於取代黃錦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后套王,他被人們尊稱為河神,傳頌久遠……劇中無論是蠻橫霸道的黃錦繡、視財如命的楊大義、嫉妒心切的金生水,還是成熟老練梁柳枝、悲情苦命的楊春妮、純潔善良的琪琪格可以說都是圍繞著王土地來展開劇情的。

“王土地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征服了當時讓人們既愛又恨的黃河,成就了今天“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使得那裡真正成為了“塞上江南”,他不畏權勢,有勇有謀,用一輩子的時間圓了自己的夢,也圓了千千萬萬后套農民的的夢。這一切的一切不僅僅需要巨大的勇氣,更需要付出無數常人無法理解的辛酸和血淚。”[3]主人公靠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堅韌和拓荒精神,最終實現了種地的夢想,也帶領著當地百姓致富,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個偉大的農民。王土地無疑是中國農民中的一員,劇中王土地的形象正是中國千千萬萬新一代農民的真實寫照。這也正是順應了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說的:“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這既是針對新世紀、新階段的農村發展形勢提出的對農村工作的新要求,也為新聞媒體今后農民報道指明了方向。”

三、該劇展現了濃厚的河套地域文化特色

鐘靈毓秀的河套大地,山川秀麗,水草豐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被人們譽為“塞外糧倉”。這裡有黃河和內陸河水資源,又有草場和千裡河套的土地資源,水、草、地三大資源,形成河套文化的三大要素。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分析,電視劇《我叫王土地》不僅是一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更是一部弘揚河套文化的恢弘劇作。或是滔滔不絕的黃河水,或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或是八百裡的河套大地,該劇通過影視造型把觀眾帶入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然生態景色。

該劇導演張多福曾解釋說:“《我叫王土地》具有西北豪放的特色,草原、沙漠等這些都能體現出西北的風土人情。我們想通過這部電視劇,讓廣大觀眾更好地了解西北,了解河套地區的風土人情。”無論是縱向上的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還是橫向上的陰山文化、草原文化、黃河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張志國老師也曾概括河套文化的基本構成:“以邊疆文化為發端,以移民文化為主流,以農牧結合型經濟為基礎,蒙漢回等多個民族雜居處共處,其風俗相互融合而又獨具特色。”[4]王土地一位從河北來到西北邊疆的移民,經歷了風風雨雨,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融進了河套,被厚重、大氣、包容、開放、進取、誠信的河套兒女接受。此外,專門為該劇量身打造的具有民國初期風格的“義公中”和“和公中”兩大拍攝場地,以及獨輪車、花轎、水井等演出道具,也真實再現了當時河套地區人們生活生產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謂是帶有濃厚西北地域風情和泥土芬芳的電視劇。

四、該劇兼有傳奇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電視劇《我叫王土地》具有傳奇性的。這種傳奇性首先體現在電視劇對於環境的描寫上。“黃河是這部電視劇的一個大背景。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象征,賦予了這部電視劇宏大的氣勢,在浪濤洶涌的黃河之邊,該劇表現了一個典型的中國農民的奮斗史和悲喜交集的人生命運。”[5]王土地從被黃錦繡裝入麻包扔到黃河,現實生活中別說黃河了,就是小河那人也是活不成了。恰恰是因為黃河王土地得到了達拉特旗王爺的“款待”。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也正是利用滔滔不絕的黃河水淹死了日本侵略者。編劇正是通過對險惡環境的描寫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氛圍,從而更好地展現主人公的戰斗場景,側面反應了電視劇的傳奇色彩。傳奇性還體現在編劇的情節的設計上。編劇一開場就讓這個“賊眉鼠眼”王土地通過用性命和大財主黃錦繡豪賭地下水而收獲了楊大義之女楊春妮,可楊春妮憑什麼會看上從未謀面而又窮又丑的王土地呢?為了給觀眾一個解釋,編劇精心設計安排了楊大義在黃錦繡、楊春妮之間周旋,最終楊春妮被迫同意嫁給黃錦繡當小卻又被黃錦繡將其當賭注送給了王土地,開始了王土地的啼笑皆非的一段姻緣。如果楊春妮真的嫁給王土地的話,電視劇就沒法演了。編劇良苦用心,中間又安排了個孫晉生在其中穿插,因為孫晉生也喜歡楊春妮,他不願看著自已喜歡的人嫁給黃錦繡,所以就有了孫晉生蒙騙黃錦繡說楊春妮就是一村姑,使黃錦繡誤以為真而將春妮隨便送人,之后黃錦繡得知詳情后大悔。從此就有了楊春妮與黃錦繡、王土地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把幾個主要人物放在沖突和驚險的情節中,並適度夸大了他們的行動去表現個別人物超凡的能力與精神品質。這個人身上就必然顯出了傳奇色彩。

該劇還具有現實性。王土地的扮演者林永健也曾表示:“在演繹的過程中非常享受主人公的奮斗過程,這部戲我給它的定位就是農民勵志戲,人物積極向上的精神很吸引我。”王土地走西口,到了后套,憑借著滿腔對種地的熱愛和智慧,打拼了半輩子,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不僅是對勞動價值肯定,更是塑造了一群堅韌性格的人物形象,從勵志的角度講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是很有啟發的。

電視劇《我叫王土地》無論是從創作班底、還是演出陣容、或是攝制手法來分析都是一部弘揚河套文化的恢弘劇作,為廣大觀眾展開了那個原始、荒涼、神奇、富饒的河套平原上,苦難、堅韌、悲壯的第一代拓荒者的群景畫卷。(作者系河套學院漢語言文學系學生)

參考文獻:

[1] 長篇電視劇我叫王土地研討會記述,中國視協會,2012年5月20日

[2] 劉曄原,電視劇批評與欣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0頁

[3] 我叫王土地觀后,http://blog.sina.com.cn/mlzhang3,2012年5月14日

[4] 張志國,試論河套文化的基本構成及地域特征,河套文化論文集,2006年10月

[5] 巴彥淖爾日報社,我叫王土地研討會發言選登,2012年5月21日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