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黨報改革--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月下

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黨報改革

周岩森

2012年11月27日13:4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什麼是新聞,這是一個自報紙產生那天就開始爭論的話題,不同的群體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西方文化意義上,新聞一詞是“新”的含義,是對客觀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且這個事實要新鮮、少見、有趣,重在新聞價值。我們關於新聞的定義來自陸定一的《我們對於新聞學的基本觀點》,即“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主要強調事實,不強調有沒有新聞價值,於是,逐漸形成一種結果,我們報道的內容都是事實,但許多事實不具有新聞價值。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對於黨報的影響更大。

從內容上來說,翻開目前的黨報,大量呈現的所謂新聞,其實都是事實,比如各種會議、政府工作、發展動態、改革進程等,但真正有新聞價值的內容、新鮮而有趣的內容,特別是報紙原創、記者現場採集傳遞的,則很少。黨報的絕大部分精力、財力、物力、人力都圍著上述“事實”轉,有新聞價值的新聞多是記者偶爾碰到的邊角廢料一樣的東西,不被重視。

同時,在形式上,黨報對於新聞的處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即總是在新聞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與觀點,把這些觀點強行加給讀者。例如,2011年4月22日,某中央級媒體有一篇關於全國鄉鎮黨委換屆工作的報道《夯實基礎開新局》,雖然是通訊的形式,但行文之間卻讓人以為是評論,它的幾個小標題“領導有力指導在先,一抓到底﹔規范程序讓基層指導做什麼、怎麼做﹔探索創新擴大民主、推進改革的生動實踐﹔選優配強用更開闊的視野選人、選能推動科學發展的人﹔嚴肅紀律‘三個在先’確保風清氣正”,全是一些概念性、評價性的詞語,整個報道更像一篇政論文。

它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這是一組來自中央組織部的數據:截至3月底,全國共有9315個鄉鎮完成黨委換屆工作,佔應換屆總數的27.3%,其中河北、遼寧、江蘇、安徽、湖南、雲南、新疆等7省(區)鄉鎮黨委換屆工作基本結束。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領導班子換屆是關系一個地方發展的大事,搞好鄉鎮黨委換屆工作則是圓滿完成省市縣鄉四級換屆工作的重要基礎。

“去年12月以來,按照中央關於全國省市縣鄉四級黨委自下而上適當集中進行換屆的部署,各地高度重視,明確責任,精心組織,統籌安排,扎實推進鄉鎮黨委換屆工作。

“這次換屆紀律嚴、秩序好、程序公開透明、參與面廣,換出了好班子,換出了精氣神,換出了戰斗力。在日前舉行的市縣鄉換屆工作座談會上,已經完成鄉鎮黨委換屆工作的地方黨委組織部長普遍認為,這為即將全面展開的市縣鄉換屆工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世易時移,變化宜矣

過去,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報是黨進行革命宣傳和建設動員的最重要陣地,它的重要使命就是動員、鼓舞、團結人民,整個新聞報道著重於各項工作的部署、宣傳,新聞的新鮮性、相關性等幾乎不在考慮之內。新的時期,黨報依然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依然要團結帶領鼓舞人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但是,目前的環境變化了,讀者變化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多媒體時代,過去的媒體隻有報紙、電台、電視幾種,報紙也主要是黨報,現在媒體的種類無所不有,媒體間的競爭極為激烈﹔另外,讀者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等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必須有與之相應的報紙面貌,才能吸引讀者,也隻有這樣,黨報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

當然,我們並不是一味地崇尚新聞的新鮮度稀缺度,它們只是新聞諸多標准中重要的兩項,不意味著就是新聞的一切﹔我們也不是說要徹底否定我們現有的新聞標准,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區域,這樣的新聞原則和實踐是完全可以存在而且也有必要存在:它是我們黨歷來開展各項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方法。現在的問題是,在時代、環境、媒介、讀者都呈現新的特點、出現新的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黨報對待新聞的視角和態度依然不變,或者說變化與外在的要求相距甚遠,尤其是內容上,拘泥於“事實”,被“工作”架空,除了“工作”外,新聞的空間和彈性幾近喪失,這是當前黨報新聞走入誤區的一種反映。

客觀性,新聞的生命所在

現在,我們拋開新聞的內容,單就新聞的外在形式做些分析。新聞之所以是新聞而不是散文或者評論,就因為客觀性是其最根本的價值所在,1900年美聯社就提出了自己的社訓——“報道事實而不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報道才能讓人信服,把價值判斷交給讀者去做,而不是赤裸裸地強加於讀者。

我們的報紙,過去都是黨報,黨報重要的功能是宣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旗幟鮮明地擁護什麼、反對什麼。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張省報,對於全省工作,全體人民,有極大的組織、鼓舞、激勵、批判、推動的作用。”這是革命和建設處於特殊時期的需要。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商業性報紙,后來又出現了互聯網,文化環境開放了,讀者的眼界開闊了,閱讀需求提高了,黨報如果還是延續過去的老一套辦報方式、辦報路數,在新聞中不時給讀者灌輸觀點,而不是相信讀者的智慧,那麼,報紙的路子就會越走越窄,甚至會走不下去。因為,除非有其他手段,否則,除非那些同意你觀點的人才會理睬你。

其實,新聞的客觀性並不是那麼難以實現(至少從形式上),即使是黨報也是如此。恩格斯主張黨內的傳媒應運用客觀的報道方式,他稱贊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倍倍爾的通訊說:“倍倍爾關於某一問題的通訊,從來不得出關於各種事件的最后意見。他對事實客觀的絲毫不帶偏見的描述是很出色的。”就比如這篇《夯實基礎開新局》,如果以生動的事例和現場為主要素材,而不是一堆枯燥的數字與論述,記者以相對客觀的語言來表述,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黨報應植入客觀性的新聞職業理念

黨報作為黨的喉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然義不容辭,就有關事件、問題等發表旗幟鮮明的社論、評論,更是完全需要和必要的。

我們的問題在於,由於幾十年來的意識形態控制,也由於從業人員的慣性和惰性,到目前為止,仍有一個操作套路無形中束縛了從業人員的手腳和意識。曾經有人對我們現在的某些黨報新聞這樣描述:“會議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決議沒有不通過的,人心沒有不振奮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班子沒有不團結的,群眾沒有不滿意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抗洪沒有不英勇的,搶救沒有不及時的……”總而言之,記者直接就把筆下的新聞定性、上線了。此現象非常普遍,即使是現場新聞,這種完全依靠對現場事實進行敘述的新聞品種,也受到主觀理念的強烈影響,《夯實基礎開新局》只是隨手拿來的一個例子罷了。

黨報的改革和發展是一項非常復雜、綜合的工程,由宣傳紙到新聞紙中間橫亙著一段遙不可及的歷程,但也不是說黨報的改革工作就無計可施。我們應該未雨綢繆,以給自己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可以化繁為簡、避難就易,先從一點入手,比如,可以就新聞的形式、寫法等稍稍邊緣一點的問題開始,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首先,黨報在新聞的操作上應該適當引入市場報、商業報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而不僅僅是廣告和發行方面的借鑒。在黨報從業人員中植入新聞客觀性的概念,明確新聞的客觀性是新聞最本質的特點和要求,是一種新聞職業理念,黨報在保持黨的喉舌功能不變的情況下,該報道的黨的方針政策、工作改革等一定不能削弱,同時適當引入新聞客觀性的概念,可以使其更具備公信力。其次,在一些不涉及黨和政府重要工作的報道中,尤其是關於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等領域,應有意識地倡導新聞的客觀性,使這一類稿子在表現方法上能夠客觀、公正、生動、活潑。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