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華萊士的雙面新聞人生--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0月下

邁克·華萊士的雙面新聞人生

王春枝

2012年11月27日13:5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今年4月,美國新聞界一位巨星隕落。

他的採訪名單上有肯尼迪、約翰遜、尼克鬆、卡特、裡根、老布什等歷任美國總統,有卡斯特羅、貝京、阿拉法特、霍梅尼、內賈德和普京等國際政要,有芭芭拉·史翠珊、薩爾瓦多·達利等文體藝術名流巨星。尤其是先后與兩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江澤民展開智者之間的對話,使他成為最為中國人熟知的外國記者之一。他曾經參與創辦並連續38年主持美國最知名的新聞雜志欄目《60分鐘》,其間他共制作了800多期報道,21次獲得美國電視新聞領域的最高榮譽艾美獎。

他是邁克·華萊士,從20多歲時涉足媒體行業,直至89歲高齡正式退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新聞從業生涯中,他以高超的採訪技巧、過人的採訪智慧和對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確立了其在美國乃至全球新聞界的地位。

很多業內人士喜歡用尖銳、辛辣、強硬這樣的詞匯形容華萊士的採訪風格,但這並不是他新聞人生的全部。他有強悍凌厲的一面,也有溫情脈脈的另一面。一方面,他喜歡像演員一樣在節目中進行戲劇化的表演,另一方面,他又以律師一樣嚴謹地對待自己的採訪對象﹔一方面,他在採訪中不拘小節、採訪方式非常靈活,另一方面,他堅守追尋真相的原則,不向任何勢力屈服。

強硬與溫情並存的採訪風格

華萊士以強硬的採訪風格著稱,《60分鐘》節目曾為他量身定做了這樣一則宣傳廣告:“英語中哪四個單詞令騙子和無賴最為聞風喪膽?”答案就是:“Mike Wallace is here.”(邁克·華萊士在此)這則廣告是對華萊士尖銳強悍採訪風格的最佳寫照。能體現華萊士強硬採訪風格的第一大利器是直截了當地提出自己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面對強勢人物時,從不顧及對方的面子,也不回避敏感話題。比如在採訪伊朗總統內賈德時,華萊士連續提出多個重磅問題,包括“誰支持真主黨,這些年是誰給予真主黨數以億計的錢,誰給予真主黨伊朗制造的各式各樣的導彈和火箭”,“您曾一再提到以色列必須從地圖上徹底消失,您能解釋一下原因嗎”等,這些問題使採訪現場氣氛劍拔弩張,內賈德一度反問“你到底是以色列政權派來的代表還是記者”,更有人評價說,華萊士的採訪有時簡直像是審訊。

華萊士的另一個採訪利器是“窮追猛打,緊咬不放”,就關鍵問題進行反復詰問,避免採訪對象用外交辭令搪塞自己。例如,他曾就裡根的種族主義傾向展開了一系列提問,終讓好萊塢電影演員出身的裡根也無處遁形,展現出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華萊士:“裡根先生,你的競選班子裡有多少黑人職員?”

裡根:“我不能老實地告訴你。”

華萊士:“這句話本身就說明問題。”

裡根:“不對,因為我不能告訴你有多少職員,我們有……”

華萊士:“你應該說清楚是白人還是黑人!”

裡根:“哦,對,我的意思是我們有,我們有……”

華萊士:“我指的是競選班子裡的高級黑人職員。”

裡根:“我們這麼來談這件事……”

華萊士:“很明顯,你的競選班子裡沒有黑人。”

裡根:“不,我不是這樣認為,我的意思是不能……不能同意你說的。”﹝1﹞

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方式在華萊士的採訪中很是尋常,連續提問使得被採訪者在層層壓力下不得不將事實一點點地說出來,展現事情更深層的真相。

此外,華萊士還很擅長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導採訪對象一步步深入事實的核心。1979年,伊朗扣留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員,事件發生兩周后,華萊士採訪了當時的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他提出了談判式的問題:“如果我是卡特總統,我會控告你們政府實行恐怖主義,而且如果人質受到傷害,我會認為你們是無藥可救的。”霍梅尼回答:“……你認為我們的人民是恐怖分子?……我們是穆斯林。這簡直是侮辱!”華萊士緊接著這個穆斯林的話題說:“埃及總統,……一個穆斯林,說你這是給伊斯蘭丟人,並且他說你……是個瘋子。”這種問題看似在給霍梅尼解釋的機會,事實上卻充分展示了另一種見解和主張,而且令採訪對象很難反駁,這也是華萊士強硬採訪風格的一種精彩表現。

華萊士在採訪中不回避、不退讓的態度和構思縝密的提問,成就了他採訪風格強硬的名聲。但對待不同的採訪對象,華萊士也會表現出溫情的一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75年對克林特·希爾的採訪,希爾是肯尼迪總統遇刺當天為其專車護駕的特工,他為沒能盡職保護好肯尼迪而自責和愧疚,因此一直拒絕公開談論他的工作,接受華萊士的採訪,是他首次向公眾開口。華萊士在准備採訪時已經得知希爾的心結,而他的採訪正要揭示那種沁入骨髓的悲痛,所以在這次採訪中,他非常周到地照顧被採訪對象的感受。

華萊士:我可以把你帶回1963年的11月22日嗎?當時,你是站在緊跟肯尼迪總統專車后面的那輛特工車的擋板背后。……

希爾:……她(杰奎琳·肯尼迪)丈夫身體的一部分,她丈夫的頭部被擊飛了,掉到了街上。……她只是想伸手去夠到那顆頭,她丈夫頭顱的一部分。……那是她唯一想做的。

華萊士回憶說:“那一刻,希爾徹底崩潰了,淚水不住地從他的臉頰上流下來。”華萊士默默地坐了一會兒,然后輕聲問希爾是不是不想談這段痛苦的記憶,可以聊點其他的。但希爾表示想繼續談下去。所以,等希爾平靜下來后,華萊士繼續他的提問。

希爾:是的,我一直很自責。……這是我的過錯。

華萊士:哦,沒人能在這麼短的一瞬間想到這麼多。你所做的一切,已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品格了。這是你的上司對你在1963年11月22日那天的表現所下的評語。﹝2﹞

從這段採訪中可以看出,華萊士一改平時咄咄逼人的作風,小心地引導希爾回憶悲劇的現場﹔他真誠地安慰希爾,肯定他的成績﹔他不再固執於自己想問的問題,而主動提出可以換個話題﹔他甚至陪希爾落淚,毫不掩飾自己的感同身受。這次採訪感動了無數觀眾,節目播出之后,信件像潮水般地涌來。雖然一向以風格強硬著稱,但是這樣充滿溫情的採訪風格可能是華萊士的內心更向往的,他曾經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他追求的是“忘了燈光,忘了攝影機,忘了一切,真正地互相傾談”。

兼具演員和律師色彩的採訪技巧

演員與律師,前者追求戲劇化的表演效果,后者則事事要求謹慎真實,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卻都是華萊士採訪技巧的靈感來源。

在從事嚴肅新聞工作之前,華萊士曾經是一名小有成就的演員和廣播員,為包括香煙在內的各種產品拍廣告,主持一系列游戲節目,他在這些工作中展現了嫻熟的表演技巧,並把這種技巧帶到了他的新聞工作中。他常常用表演的方式在採訪中制造獨特的效果,在採訪中用自己的表演使採訪對象放鬆警惕,曾有一位同事這樣評價他:“有一件事情邁克比其他人做的都要好,那就是帶著天使般的笑容,問出讓任何人都大跌眼鏡的問題來。”﹝3﹞他還不斷嘗試各種新鮮的採訪方式,比如他開創了“伏擊式採訪”,即為了獲取新聞真相,在事先未通知的情況下來到某人辦公室,把麥克風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回答問題,發表評論,以捕捉對方的驚詫反應,制造戲劇化效果。華萊士的團隊還經常策劃一些不同一般的採訪方式,1976年,為了制作一起揭露公共醫療補助項目中腐敗行為的節目,他們設了一個診所,在會客室裡布置了一面正面是鏡子、背面可以透視的單面鏡,后面裝上攝像機,邀請嫌疑對象來談交易,通過這種方法收集到了關於回扣的關鍵材料,觀眾觀看這樣的新聞節目,就像看罪案劇集一樣精彩刺激。這些表演式的採訪和報道,提升了節目的趣味性。

戲劇化的採訪方式並不意味著刻意制造噱頭或者隨意出言挑舋,華萊士對採訪本身的嚴謹性和客觀性有很高的要求,在這方面,他以律師為學習的榜樣,注重對事實和信息的把握,絕對不提自己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在每次做採訪前,華萊士都會花數周的時間准備採訪對象的資料,確保對採訪對象和採訪話題有深刻的了解,在採訪過程中佔據主動地位。提前掌握大量事實,使華萊士的提問常常比採訪對象的回答更有意義,他拋出的問題本身就包含著很大的信息量。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萊士對尼克鬆的得力助手埃裡希曼關於“水門事件”的採訪,華萊士在採訪中直接用陳述句式指責尼克鬆:“盜竊心理治療記錄,用臥底來偵查,共謀妨礙公正。這一切都是宣揚嚴肅法紀的尼克鬆做的。”埃裡希曼反問:“你這句話裡包含問題嗎?”華萊士回答“沒有”,的確,他沒有提問題,因為他的話本身已經足以傳達受眾需要的信息。

竭力保持嚴謹真實,為華萊士贏得了採訪對象的尊重,很多被採訪對象甚至最后成了華萊士的朋友。美國前第一夫人南希·裡根在接受華萊士採訪時曾多次被激怒,然而在獲悉華萊士去世的消息后,她發出了深切的悼念:“我摯愛的朋友邁克·華萊士去世的消息令我心碎,……新聞事業從此將不一樣了,我們的生活因為認識了他而發生改變。”﹝4﹞這或許也是很多曾與華萊士過招的被採訪對象的共同感受。

不拘小節背后的新聞堅守

華萊士在採訪中國領袖鄧小平時,有一個常被人津津樂道的細節,鄧小平在採訪過程中想抽煙,華萊士也要求來一根。其實這不是偶然的一次,在節目中抽煙是華萊士的一個著名招牌,1950年,華萊士在一家地方電視台擔任夜間主播,從那時起,他就開始以吸煙的形象出現在電視上,后來他一直抽煙。他手中的香煙同他尖銳的提問方式一樣讓很多嘉賓難以忍受。除此之外,華萊士還有其他很多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他以高額的採訪費吸引採訪對象,他還因脾氣火暴常在採訪過程中與人發生沖突。由此可見,華萊士在具體採訪過程中常常會有些不拘小節的粗線條表現。

但在堅守自己的新聞理念方面,華萊士從來都不含糊——堅持探尋事實真相。對新聞真相的追尋常常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華萊士一直竭力與這些壓力抗爭。1995年,華萊士曾經制作了一期揭露煙草公司內幕的獨家報道,考慮到節目可能會得罪相關方面的廣告主,CBS高層起初不允許播出這期節目,華萊士為此多次跟老板們爭執,最終沖破阻力,使節目得以播出。這起事件后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the insider》,展現了節目制作與播出前前后后的過程及煙草業的黑幕。1957年,還供職於美國廣播公司(ABC)的華萊士制作了一期關於肯尼迪的節目,時任美國參議員的肯尼迪獲得了普利策圖書獎,但華盛頓一位專欄作家皮爾森經過大量的考証,認為肯尼迪的獲獎作品《當仁不讓》是他人操刀之作,華萊士邀請皮爾森在節目中公開談論這個話題。節目播出后,華萊士受到詰難,被要求向肯尼迪公開道歉,華萊士堅持不妥協,最后ABC的負責人不得已親自出馬,面對鏡頭道歉。

華萊士堅持探尋事實真相,也不屈從來自自己內心的壓力。1984年,華萊士因為一場新聞官司而罹患嚴重的抑郁症,作為一個以強硬和難以對付著稱的知名記者,他害怕被人發現自己是個飽受抑郁症困擾的“可憐虫”,但最終,華萊士還是選擇了坦誠,把關於自己的真相告知觀眾,這也是對他所從事的新聞業的尊重。

華萊士曾被尼克鬆總統邀請擔任白宮新聞秘書,但被他拒絕了。他說自己“還是願意當一輩子記者”。記者這個職業,在華萊士眼中有著獨特的價值:“在理想的世界中,每個人都是光榮的,但是這不是世界真實的樣子。記者的聲譽是通過搬開石頭,發現下面藏著什麼來建立的。”﹝2﹞這種理念,值得新聞人永遠珍存。

(本文受北京市教委科技創新平台資助)

參考文獻:

﹝1﹞李法寶.華萊士的記者生涯與社會責任﹝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1).

﹝2﹞華萊士.你我之間﹝M﹞.中信出版社,2009.

﹝3﹞ Tim Weiner. Mike Wallace, 93, hard-boiled news reporter for ‘60 Minutes’. NEW YORK TIMES. 4, 09, 2012.

﹝4﹞Nancy Reagan Mourns Loss Of Mike Wallace, Friend For 75 Years,http://losangeles.cbslocal.com/2012/04/08/.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新聞與媒體研究中心)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