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傳統媒體有識人士冷靜比較:2012年上半年全國大多數傳統主流媒體廣告創收下滑,內容產業延伸舉步維艱,“雙過半”成了難以跨越的門檻。個中原因雖然可以羅列出多種,但從業人員應對新時期各種新的挑戰,士氣不高、信心不足、辦法不多、勁頭不大等,應該是內因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新聞媒體如何振奮從業人員士氣,穩定人心,凝心聚力搶抓機遇,迎戰挑戰,謀求又好又快發展?筆者認為還是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這一法寶。創新隊伍、創新內容、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載體,以變應變,給傳統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經常降下思想洗禮的“及時雨”,補充提神鼓勁的“營養劑”,不讓新聞從業人員“思想缺氧”、“精神欠收”。
一、當前傳統新聞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報紙雜志和廣播電視傳統新聞媒體,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輿論工具和文化陣地,在黨的思想政治領域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是我黨思想政治建設的主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強調“政治家辦報”、“政治家辦台”和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應該說,傳統新聞媒體一貫倡導和貫徹執行“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方針及“堅持正確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際上就是對社會公眾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疇。媒體內部持續不斷地開展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精神教育和 “三項學習教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實踐活動等,更是新聞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具體化。但是,由於近十年來,各地各級各類新聞媒體在改革整合中,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體制機制不斷變化,人員流動進出頻繁,媒體生存環境及職業環境、社會環境也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加上近年來出現的“三俗”之風、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不正常現象,以及網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沖擊等因素,使傳統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挑戰,有相當一部分傳統新聞媒體出現了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現象,也凸顯出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1.職責不明、缺少骨干,導致思想政治工作隊伍薄弱。由於傳統新聞媒體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重效益,而經濟效益又直接關系到媒體的生存、發展和從業人員利益,故而在改革整合后,大多數報紙和廣播電視媒體政工隊伍呈現弱化現象。媒體內部雖然設有人力資源、工會、婦聯、共青團組織等部門,但缺乏思想政治工作專職部門,缺乏專職分管領導。平時,人力資源部門抓組織人事工作,工會抓旅游、文體活動和福利發放,婦聯和共青團則大多兼職,隻在“三八”、“五四”等節日時參與搞些活動。媒體內部的黨組織因平時忙於各自的宣傳報道和經營創收任務,大多也沒有把思想政治工作當做份內事抓上手。職責不明、骨干力量不足,導致一些年輕的新聞從業人員對“思想政治工作”一詞感到生疏。在經濟環境的價值追求沖擊、職業環境的信念取舍沖擊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在履行新聞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方面打“擦邊球”。這些,應該說都與這些年新聞單位思想政治工作組織不健全、職責不明確、體制機制不暢達、骨干不充足、工作不到位有一定關系。
2.認識偏頗、重視不夠,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時緊時鬆。在媒體競爭十分激烈、廣告創收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主流新聞媒體各層次人員都疲於重抓新聞稿件質量和內容產業延伸,這便容易產生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工作崗位不關鍵的錯誤認識:一是認為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素質高,大多數人員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即使是新進不久的年輕工作者,也起碼是個大學本科畢業生,不必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花太多功夫﹔二是認為從事新聞工作本身就是天天對社會公眾做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崗位特殊,記者、編輯天天在想方設法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先進文化鼓舞人,他們在教育、引導別人的同時,自己必定先受教育,再去花力氣開會、學習、做思想政治工作,是多此一舉﹔三是認為現在是網絡時代,人們思想和價值取向多元化,上級強調包容、理解,思想政治工作老方法不頂用、新方法不會用,不如順其自然﹔四是認為主流新聞媒體學教活動接二連三,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必再佔用更多時間和空間去影響新聞生產和經濟創收。在這些片面認識支配下,思想政治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抓學教活動時緊一陣,開過大會、做過報告便鬆下來無人問津,所部署的學習、討論,也大多數走程序、搞形式,排查問題輕描淡寫,議定整改措施也大多紙上談兵,難以落實。
3.崗位差異,忙閑不均,導致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不強。傳統新聞媒體大多部門林立、崗位繁多。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職責、目標、任務及考核要求都不盡相同。比如廣播電視集團或總台,職能管理部門形同機關、分工很細。而生產部門又分節目採編、播音主持、包裝編排、廣告經營、事業技術、活動營銷、后勤保障等多個不同崗位。這便造成忙閑不均、報酬不等、目標考核不同等情況。光憑學教活動動員和轉段時作幾次報告,“滿堂灌”式地講大道理、講要求和注意事項,勢必會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實際存在的問題很難會通過一、兩次會議、報告,得到圓滿解決。
4.集中培訓、方法單一,導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吸引力。應該說,各級各類主流新聞媒體對人才隊伍建設還是一貫比較重視的。在學教活動、平時業務技能培訓方面,常常會請條線上的專家、有關知名大學新聞學院的教授來新聞單位上大課、作專題報告,基層新聞單位也會選派人員到有關新聞院校和上級新聞單位進行集中培訓,跟班學習。但是,這類“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大多還是新聞業務層面,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培訓極其稀少。不少單位的政工干部大多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偏低,對媒體融合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缺乏研究,信息技術把握仍較膚淺,有少數新聞單位工會、婦聯等部門,被視為閑置人員的“收留所”,“易入難出”,自己把自己當成等年齡退休的“坐冷板凳者”,內心不想有所作為,所以造成單位辦學習培訓也大多是讀讀文件、學學報刊有關章節及中央領導有關講話。新聞單位從業人員的思想脈搏摸不准,吃不透,隔靴撓痒,不著邊際。單一單調的培訓方式,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吸引力,從業人員從內心不願意參加,參加了也是“出勤不動腦,過后腦后拋”。
5.媒體競爭、壓力過大,導致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時間和空間受到擠壓。由於思想政治工作是對人的思想充氧、補血工作,雖十分重要,但不能一時直接看出經濟效益,而媒體工作人員大多也不會故意無視社會效益,亂搞胡來。一些人在媒體競爭、市場至上的理念支配下,迫於壓力,一心謀求經濟效益快增快轉,故而出現了一種經濟效益“一俊遮百丑”的傾向,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計劃性和執行力,都缺乏過硬的考核、檢查、獎勵和問責措施,導致不少新聞從業人員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軟任務”,與個人工資、獎金分配實際利益不大。無利便無為,平時對思想政治工作興趣不大、關心不夠,學習的時間、活動的空間都會在無形中受到擠壓,開會不到、領導講話不作記錄、活動遲到早退、培訓時思想開小差,這也就難以談說有什麼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