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馬的史詩——電影《戰馬》觀后--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2年·第5期

一匹馬的史詩——電影《戰馬》觀后

趙曙薇

2012年11月27日14:07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戰馬》是英國作家邁克爾•莫波格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該小說發表於1982年,在英國可謂風靡一時。這部小說近年受到了夢工廠的青睞,斯皮爾伯格將它搬上了大銀幕。影片以一匹名叫喬伊的戰馬的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關於自由、勇氣、忠誠與大愛的故事。電影《戰馬》以僅僅66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榮獲了2012年奧斯卡6項提名,雖然最后顆粒無收,但它以史詩般的氣勢和溫情懷舊的敘事手法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帶來了對於和平,對於人性至善至美的深深索問。

史詩情懷止戰之殤

斯皮爾伯格無疑是戰爭史詩的愛好者,更是不折不扣的“二戰專業戶”。繼《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等二戰題材后,斯皮爾伯格這次終於把目光轉向了被電影界忽略許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如果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我們可能不會注意到這個數字:在1914年到1918年的歐洲戰場上,1000多萬匹戰馬死亡,隻有6.2萬匹幸存。萬物有靈,馬因人類的戰爭而淪為不幸的犧牲品,斯皮爾伯格用影像來告慰每一個生命的尊嚴。

影片中的喬伊是幸運的,然而它的幸運背后確是戰爭無法承受之殤。

一戰開始后,喬伊被迫與他的小主人分離,接下來,喬伊經歷了英國軍官、法國小姑娘、德國倆兄弟、英德士兵、拉運武器、掙脫封鎖線、曲折回歸等幾個命運的轉折點。每一個小故事都與戰爭緊密相聯,但在這些血雨腥風中,斯皮爾伯格一方面展示了戰爭的殘酷,一方面又烘托了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這些片段中的每一個人物,在喬伊遭受苦難的關口,都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它、保護它。斯皮爾伯格用人性中最簡單美好的情感,串聯引導著喬伊的命運,影片華麗的視覺效果、細膩的畫面表現、牽動人心的情節也都展示出史詩般的恢宏氣魄。更為重要的是,影片向戰爭發出了最沉默有力的控訴——在生命與尊嚴面前,戰爭一文不值。正所謂,和平無國界,就像斯皮爾伯格所言:“我一讀到這本書,就想把它拍成電影。故事傳達出的靈魂和感受在每一個國家都會引起共鳴。”

溫情視角寓愛無痕

戰爭非人所願,友情、親情、愛情,這些才是人類永遠向往和追求的生命價值所在。《戰馬》雖然以一戰為背景,但它卻跳出了槍林彈雨、拼殺血洗的暴力俗套,也摒棄了深沉震撼的黑鏡頭處理,以戰馬喬伊作為影片的敘事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喬伊當過軍官的坐騎,拖過傷病員,拉過高炮,也曾愜意地享受過寧靜的田園生活,喬伊還被賦予了最美好的品格和最純潔無暇的情感:對主人忠誠,為伙伴甘願犧牲,對關愛它的人們回報以快樂。斯皮爾伯格又通過喬伊的眼睛來審視戰爭帶來的苦難良善和生離死別,喬伊無與倫比的靈氣和可愛,使影片充滿了童話般、孩童般的至真至純。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高潮之處就始自於喬伊機敏地躲開了坦克的無情追攆,此時,蕩氣回腸的樂曲響起,喬伊開始在戰場上瘋狂地奔跑,為了自由的生活,為了主人溫暖的懷抱,喬伊無所畏懼地沖破了一道道鐵蒺藜的封鎖,蒙太奇的電影畫面飛速閃現,觀眾的心此時也被懸到了極限。可是,就如同個人永遠無法掙脫戰爭的枷鎖一樣,喬伊還是被困在了鐵蒺藜的絞索之中,它悲哀地嘶鳴著倒下了。本以為,這會是影片最悲情的結局,沒想到,令人意外的一幕出現了,敵我雙方竟然跳出戰壕,自發友善地走到了一起,共同拯救了喬伊的生命。沒有刻意拔高和夸張的渲染,這自然而然的舉動正是全片最發人深省之處——喬伊的意義已經不再局限於一個動物的符號,它身上承載了人性最本能的愛與溫情。正如同斯皮爾伯格解釋的那樣:“喬伊就是這部電影的紐帶,是它讓戰爭出現了哪怕隻有5分鐘的停頓,正是這一刻觸動了我去講述這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戰馬》也許算不上斯皮爾伯格最頂尖最優秀的作品,影片前后節奏失衡、情感爆發力不足、片段感過強等問題也遭到了不少詬病,但是影片依舊體現了導演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創新進取。喬伊雖為戰馬,但它超脫戰爭之外,成為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凝聚和化身。影片在上演種種驚心動魄的際遇之后,用幸福的團聚做了縫合,跳出了東方式悲情結局的窠臼,帶給了人們美好與希望,單從這點上看,《戰馬》也應該得到應有的褒揚。

(作者單位:吉林省北方傳媒研究中心)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