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率先公布了“網絡作家富豪榜”。其中,唐家三少、我吃西紅柿和天蠶土豆以3300萬元、2100萬元、1800萬元的收入奪得前三。網絡作家們是否認同這份榜單的權威性?記者採訪發現,當下新一代網絡作家不再像傳統作家那樣羞於談論金錢,也能積極接納這個榜單。
網絡作家收入
不敵傳統作家
此榜單的制作人吳懷堯告訴記者,“網絡作家富豪榜”是根據中國網絡作家2007年至2012年五年間其作品產生的版稅及相關授權總收入排定的。記者發現,在這個榜單上,排名第一位的作家唐家三少5年掙了3300萬,排名第二的我吃西紅柿5年則掙了2100萬,天蠶土豆排名第三,5年總收入是1800萬,排名第20位的作家打眼的總收入則是200萬。
吳懷堯告訴記者,這次調查的網絡作家群體基本上是依賴網絡掙錢的作家。相比2011年進入第六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的傳統作家,首次出爐的網絡作家富豪榜中的作家收入與之有很大差距。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郭敬明一年的版稅總收入是2450萬,而網絡作家中的冠軍唐家三少5年不過掙了3300萬。即便是與傳統作家相比處於劣勢,但網絡作家的收入還是讓很多讀者大吃一驚。
很多讀者對此榜單提出了質疑,“此榜若靠譜,文學院的同學們還考公務員嗎?”“網絡作家能掙這麼多錢,誰給他們發錢呢?這樣的高收入豈不讓起點中文網等文學網站倒閉了嗎?”
年輕作家不羞於談錢
其實除了對網絡作家的總收入有疑問,很多讀者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榜單上的作家比較陌生,這些作家最大的40歲,最年輕的隻有23歲。吳懷堯告訴記者,榜單調查前后歷時半年,採訪了北京、上海等地文學網站及作家,還採訪了諸多出版機構、圖書市場批發商、網上書店等,基本上覆蓋了當下網絡寫作者的全貌。
吳懷堯稱,“在採訪中,我們發現新一代網絡作家不再羞於談論錢、談論收入問題,絕大多數能坦誠討論自己的收入。雖然這個榜單上有些作家對讀者而言很陌生,但是數據是可靠的。之所以制作這個榜單,就是要讓大家關注這一群體,打造中國網絡作家的品牌形象。”
記者隨后採訪得知,網絡作家們對於這個榜單比較認同。以650萬元總收入排名第九的網絡作家柳下揮告訴記者,“650萬包括我近幾年來的所有收入,這些收入來自我在網絡上的訂閱分成、在手持終端上的無線收入、簡繁體版稅收入以及作品的影視改編版權等。”唐家三少、夢入神機、血紅等網絡作家也都在微博轉發默認了此榜單。
除了財富,還要謀求社會價值
成功人士的事跡,往往是一碗勵志雞湯。在看到“網絡作家富豪榜”中的名字與收入情況后,許多網友表示,自己不僅又相信文學了,而且開始認識到“碼字”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存在即合理。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的文學形式,能夠出現在網絡上並且受眾頗多,與以“天下霸唱”、“唐家三少”等為代表的網絡作家的辛勤耕耘有莫大的關系。他們之中的每一位寫手,都曾經經歷過寂寞或者落魄,是從“千字一分錢”的低水平勞作中走出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網絡作家富豪榜”並非滋養心靈的勵志雞湯,金錢和數字不代表他們有多大的社會價值。與傳統文學、嚴肅文學相比,網絡文學比的是碼字的速度。過於追求速度,難免缺乏內容。因此,網絡文學多是所謂的玄幻小說類。至於現實關照,則少之又少,既無《白鹿原》式的史詩敘事,也沒有《蛙》一樣的現實批判,至少筆者不能從那些虛幻的道、魔、人三界之中找到一些實質性的批判精神與責任擔當。
比如說“唐家三少”,在許多讀者心目中可能是一位好作家,但是,其高產似乎也在說明玄幻小說的“不假思索”與“粗制濫造”。據了解,“唐家三少”是一位每天碼字上萬的“碼字狂人”。因為產量豐富,有網友質疑過“唐家三少”的手為什麼沒有抽筋,是不是請了一個“加強連”在幫其碼字。這些質疑,其實都是在質疑網絡文學的藝術水准。
一言以蔽之,網絡文學沒有承擔起“文章合為時而著”的社會責任。如此背景之下的網絡文學創作,雖然幫助文學網站賺取了點擊量和廣告費,也幫寫手們賺取了比莫言的諾貝爾獎獎金還要多的稿費,但是網絡文學仍然是產業,而不能稱之為藝術。因此,我們更習慣於將這些網絡作家稱為“寫手”,而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作家。對於眾多的網絡作家和網絡寫手而言,除了通過網絡寫作獲得財富,還應該有更多的思考,謀求自己在文學之上的聲望和社會價值。
就目前情況來看,網絡作家可以年薪七位數,但沒有了現實關照,所有的作品隻能味同嚼蠟。至於對社會有所擔當,更是一件極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