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總編輯劉守華首先發言
香港星島日報社長盧永雄
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
圍繞年會的研討主題,昨天上午,揚子晚報總編輯劉守華首先作專題發言。他說,這些年傳統報紙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但是對報紙來說,新媒體的發展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可能,它也可以使報人更清醒地認識傳統報業變革的基因和命門,從而抓住機遇實現轉型升級。
劉守華認為,報紙要應對新媒體挑戰,首先要回歸並凸顯它的本質優勢,以本質優勢去應對競爭。報紙本身的職能和記者編輯的職業能力,能把雜亂無章五花八門的內容,進行甄別、篩選、核証,然后呈獻給讀者,因此具有很強的公信力。報紙的專業採訪能力也是報紙經過長時期發展積累而來的核心競爭力,是抵御新興媒體的行業壁壘。報紙應當利用這種專業優勢,拼內容的競爭力,從拼快轉向拼精、拼深,從拼信息數量轉向拼信息質量。代表報社立場的評論和觀點,是報紙啟迪民智、引導輿情、凝聚讀者的引擎。網絡本身也是傳播評論的,但是網絡上的評論五花八門,泥沙俱下,它的強勢更在於它的“舞台”是足夠的大,在傳播評論時,更像是一場“嘈雜的音樂會”,什麼人唱的難以辨出個性。而報紙,強調的是報社自己的“好聲音”,一旦自己的“聲音”被市場認可,就會像是“杰克遜”或“帕瓦羅蒂”一樣,被讀者追逐和迷戀。另外,報紙版面的視覺沖擊力,新媒體也難以復制。網絡頁面上的信息密度強於紙媒,但無法具有紙媒的版面張力。為了強化重要新聞的沖擊力,網絡媒體也開始探索通過位置及字體的變化來改變頁面信息過多而引起的視覺中心缺失,但是仍然難以和紙媒相提並論。
其次,報紙要以能夠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去應對競爭。劉守華認為,傳統紙媒如果要辦新媒體,沒有剛性的門檻﹔而新媒體如果要辦報紙,幾無可能。這就為紙媒和新媒體的融合,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空間。這些年國內外很多報紙都在努力嘗試和新媒體融合。從數據上看,紙媒讀者的數量可能是趨向減少,但實際上只是向紙媒所融合的新媒體有所轉移而已,總的數量有增無減。上網瀏覽紙媒新聞的網民,實際上也就是報紙的讀者。
第三,以報紙、以及報紙融合新媒體的品牌疊加優勢去應對競爭。劉守華強調,我們要打造報紙的品牌,我們也要打造報紙和新媒體融合的品牌,兩者相輔相成。朝日新聞、紐約時報如果沒有報紙的品牌,他們的電子版就不可能有這麼多訂戶,而電子版的廣泛傳播和滲透,又使得他們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這兩張報紙的成功,很能說明報紙和融合媒體的品牌疊加力量。以現在的情況看,報紙的品牌建設和創新,必須包含報紙與新媒體融合的內涵,隻有這樣,品牌才具有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本版撰稿
揚子晚報記者 韓飛 李沖 王?
本報攝影
揚子晚報記者 劉瀏 張筠 范曉林 顧婧
昨天下午,圍繞今年年會的主題“當今中文報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年會邀請到六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報業代表,與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和真知灼見。(按發言順序摘登)
用特別的內容吸引人買報
香港地區的報紙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作為地區代表,香港星島日報社長盧永雄透露,從香港報紙總體趨勢看,大眾化報紙面臨的壓力比較大,但也有經營比較好的,可以逆流而上,與此同時,免費報紙作為新的媒體發展前景較好,但也有飽和和過度的跡象。另外還有移動媒體的競爭。但也不是一下子就是“世界末日了”,盧永雄直言,收費報紙廣告目前仍比較穩定,不過,新的形勢要引起重視,報人要多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為什麼人家要花錢買你的報紙?你沒有很特別的內容,就不容易讓讀者付錢買你。現在我們做傳統報紙就好像是在做收費的電視台頻道。
與新媒體比拼內涵深度
馬來西亞有十多家華文日報,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星洲日報》。為何它能一直保持強勁勢頭,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表示,在新加坡2011年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上,張曉卿會長當時曾談到華文報業的新契機——“網絡上的資訊滿坑滿谷。新聞的真實性,出現了大量的模糊地帶。” “有公信力的媒體,成為大家渴求的信息來源,因為它具有一項重要的功能:把關、過濾,沙裡淘金,撥開新聞的迷霧,發現事實的真相。這是今天中文報業可以屹立不倒的支柱。”蕭依釗說,華文報不可能和新媒體比速度、比容量,而是拼內涵和深度。華文報人要堅持客觀、中立、反映事實的新聞專業原則,這是華文報賴以永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報紙和報紙辦的網“捆綁”
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總編輯林任君結合聯合早報和聯合早報網的捆綁訂閱的形式,與出席年會的代表一起分享了一種新穎的辦報模式。他介紹道,1995年,聯合早報向新媒體跨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為世界上最先上網的華文報之一,目前,早報網每天的平均瀏覽量超過400萬。2011年底聯合早報推出平板電腦版的Web app,2012年2月推出iPad PDF版的應用程序。今年9月5日起,新媒體產品正式邁入收費制,針對不同區域市場的特性,推出不同的配套和收費方式以及服務產品。在新加坡,早報推出了和報紙捆綁訂閱的綜合配套,報紙訂戶隻需每月增加4新元,即可享有早報網、平板電腦應用程序。在早報網實施收費訂閱制后,早報網上來自報紙的內容就隻有訂戶才可以閱讀全文。其他即時新聞等欄目繼續免費。
據新加坡發行公信會(ABC)公布的數據,聯合早報9月5日開始新媒體產品收費后,就增加了5000多位新訂戶,報紙在新加坡的發行量也增加了13000多份。
一個故事,不同方式呈現
以其他的呈現方式來展現報紙信息,這是諸多中文報刊的出路之一,昨天,台灣聯合報副社長羅國俊介紹,聯合報將以辦電視頻道的方式來全方位展現報紙上的新聞。他說,聯合報今年拿到了一張電視執照,預計在明年聯合報將會有一個頻道出現,播放聯合報的電視新聞。
此舉措是聯合報從傳統紙媒邁向全媒體的重要一步。聯合報從今年開始也做了很多深度報道、調查報道,名為“願景工作室”,每一年都推動四個大規模的深度報道,這個大規模深度報道都是跨國採訪,如同揚子晚報同仁到世界各國採訪這種形式,聯合報一年也會做四個大型跨國報道,主要是希望讓台灣讀者更耳聰目明的認識目前國際上重要事情的發展以及趨勢。
在美國,華文紙媒一枝獨秀
從中文報業在美國的感受來說,金融危機以及互聯網的發展對紙質媒體影響並不是很大。美國美華商報社長周續賡表示,他所在的州,原來有3家華文報刊,現在有10家,都生存的很好。這裡面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十年,華人的數量不斷增加,人數增加對華文媒體需求量也在增加。第二,這幾年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美國華人沾了中國發展的光。像美華商報這樣一份社區報紙,美國總統大選時從來不會登廣告的,但今年的大選,兩黨都爭著在報上投廣告,都要搶頭版頭條,為了保持中立,最后隻好兩個都上了頭版,一個是共和黨副總統競選人拿著美華商報照了一張像,另一個是奧巴馬白宮總管接受我們採訪,這期報紙72版。這說明什麼呢?說明華人在美國的影響和地位在增加,我們華文媒體也在增長。
“厚報”轉型“優報”
報紙的未來在哪裡呢?廣州日報社社長湯應武闡述了“厚報轉型優報”的看法,他說,“厚報”轉型“優報”,深耕主業不放棄。報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可避免,但在一段時間內,報紙仍是報業集團發展的重要支柱,也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網絡媒體的快捷相比,報紙更要打好本土、原創觀點和深度這些牌。
此外,他強調報紙應該積極推進媒體融合,向全媒體轉型,並真正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廣東報業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南都推進全媒體集群戰略,設立了南都全媒體集群運營管理委員會等組織,試水推出了南都PAI平板。
第三,重視資本運作和多元化。湯應武說,目前,隨著報業集團做大做強和報紙轉型緊迫性的日益加強,報業對資本的需求越來越大。綜觀現階段我國報業的資本運作情況,主要還是處於尋求融資渠道的初期階段。由於政策限制,國內報業上市不易,目前國內報業成功上市的隻有北青、粵傳媒、浙報傳媒、博瑞傳媒等幾家。一些報業集團因此嘗試其它融資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