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代表夜游秦淮河 盛贊古都新韻--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代表夜游秦淮河 盛贊古都新韻

2012年11月28日08:58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參加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的嘉賓們乘船夜游秦淮河。

  嘉賓們用手機記錄下秦淮夜景。

  嘉賓參觀夫子廟民間藝術大觀園。

“歷史與現代融合一體值得學習”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代表昨晚夜游秦淮河,盛贊“古都新韻令人神往” 

  十裡秦淮,畫舫凌波。昨晚,參加世界中文報業協會年會的嘉賓們像當年的朱自清一樣,從南京夫子廟出發,感受“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梨花似雪草如煙”,夜晚的秦淮河流光溢彩,兩岸的青瓦飛檐如同徐徐展開的畫卷,南京城就在古老與現代的交織中,映入眼帘。品嘗著秦淮小吃,聽兩岸絲弦聲聲入耳,令人沉醉其中。

  揚子晚報記者 陳婧 李沖 張可 朱威 韓飛 石小磊

  揚子晚報記者 張筠 劉瀏 范曉林 顧婧 攝

  A 金陵風韻

  “歷史與現代融合一體值得學習”

  昨晚8點,世界各大中文報業老總從夫子廟碼頭出發,游覽秦淮美景,孔尚任《桃花扇》裡的繁華景象似乎穿越歷史的隧道重回秦淮兩岸。

  《亞洲時報》的張丹華社長和夫人攜手走進秦淮畫舫,看著兩岸的美景,張夫人忙著拿出相機拍照留念。她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在上世紀90年代單獨來過南京,卻遺憾地錯過了秦淮夜景。“這是我們倆第一次一起游南京,也是第一次乘坐秦淮河畫舫。”說到這裡,張夫人臉上露出動人的微笑。相較於夫人的興奮,張社長則高興地向記者講述自己三次游南京的不同感受:“每次來南京都能感受到變化,不過我感觸最深的是南京的歷史古跡和現代城市建設融合得很好,值得其他城市學習。”伴隨著導游的動情講解,張社長不禁感嘆,南京是近代歷史上許多重大變革的見証者。雨花台烈士、民國定都南京、新四軍橫渡長江等,一個個歷史事件使得南京更令人敬仰。

  游船緩緩前行,先后經過了浣花橋、玩月橋、印月橋、王昌齡宴飲處、古桃葉渡、吳敬梓故居……“槳聲燈影連十裡”的秦淮風情相繼呈現在眾人的眼前。

  B 人文底蘊

  “六朝古都獨特氣質令人神往”

  無論是劉禹錫筆下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還是王安石筆下“郁郁蔥蔥佳氣浮”的“自古帝王州”,抑或是蘇軾筆下的“龍蟠並虎踞”之地,歷史與文學作品中的古城南京,都留給日本《中文導報》的社長兼總編輯楊文凱深刻的印象。“在眾多歷史著作或文學作品中,南京的雅致古老,作為六朝古都周身所散發出來的獨特氣質都令人神往。”

  南京,對於馬來西亞光華日報董事駱南輝來說,也是一個非常有歷史淵源的地方。“光華日報正是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駱南輝告訴記者,上世紀初,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事業,到海外尋求華人華僑的幫助和支持,他到檳城去了5次,在那裡創辦了同盟會,也創辦了光華日報。今年9月光華日報特別組織了50多人的車隊,帶著讀者來南京,去了總統府、中山陵,一方面是緬懷報紙的創辦者,另一方面也是帶著讀者來認識六朝古都。

  C 不解之緣

  “28年前,在這裡拍攝了結婚照”

  “南京是個好地方,1984年,我們旅行結婚的地點就是南京。”來自天津的《今晚報》高級記者楊鈞豪先生與妻子向記者講述了他們與南京的不解情緣。楊鈞豪此次帶太太前來南京,就是因為南京對他們兩個人意義非凡。

  楊太太提起南京有很多很多話要說:“我們當時還在南京的光芒照相館拍攝了結婚照。那會兒還沒有彩色照片,我們是先拍了黑白照,之后人工上色。”楊太太的姑姑家在南京,所以,她對南京非常有感情。“小時候我曾經來南京玩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的南京話說得非常好呢!”

  D 飛速發展

  “江蘇的發展,當刮目相看”

  《新民晚報》總編輯陳啟偉對南京乃至江蘇的發展用“當刮目相看”來評價。“上次來南京是十年前了,這次我在去賓館的路上,路過雨花台一帶,根本認不出來。”陳啟偉說,在他的印象中,過去南京隻有主城區才有寬闊的馬路,而現在的環境煥然一新。“你看,南京火車站比上海的還要氣派,那個建筑多漂亮!”

  陳啟偉說,南京此前給他的印象是暮氣沉沉的,現在這座城市則充滿活力。“城市發展與市民精神面貌都是如此。有人跟我抱怨,南京的空氣較差,不如上海,我想這只是暫時的,南京正處在大規模城建時期,上海十年前也是這麼走過來的,這是發展必經的階段。”陳啟偉表示,在不遠的未來,他有信心看到南京能夠成為一座經濟更繁榮、環境更宜人的城市。“

  我認為,江蘇的發展,蘇南目前發展非常好,蘇北則是很有潛力。”由於報紙重點報道大陸的發展,來自台灣的《旺報》總編輯王綽中經常往返於海峽兩岸,“江蘇更是來了無數次”。在他眼中,江蘇目前發展最好的地區是蘇南。“整體上看,江蘇全省的經濟發展仍然動力十足,其中最成熟的是蘇南地區,包括蘇州、無錫。”王綽中說,蘇南吸引了很多台商來此發展,可以說是台商的“天堂”。

  對於蘇北,王綽中的評價是“非常驚喜”。今年9月,王綽中去南通的參觀考察,特變留心了當地的新區建設。“客觀地說,速度之快超乎外界想象,我認為,南通已經具備大中型城市的發展格局。同時,揚州、淮安、徐州的未來發展也非常看好。”

  E 美食誘惑

  “難忘那一碗南京鴨血粉絲湯”

  香港中國通訊社羅光萍副總編已經不是第一次來南京了,她的姐姐就在南京,這也成了聯系她和南京的一個重要紐帶。上一次來南京是3年前了,“那是聖誕節前后,南京真的好冷啊”,香港正常氣溫很高,北方有暖氣,南京的冷還真讓她有些意外。“不過鴨血粉絲湯真的很好吃啊!”羅光萍清楚記得姐姐帶她到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店,甚至店面看起來灰灰的,但那碗美味的鴨血粉絲湯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香港沒有嘛,味道真的很好!”回去以后,說起南京她就會跟別人提到粉絲湯。

  來到南京,台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劉善群倍感親切。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05年左右自己曾經協助朋友在南京浦口開辦過一家動畫制作公司,幾乎每個月都要從上海到南京出差兩次,也因此認識了不少南京的好朋友。此次江蘇之行,劉總編還特別向同行的台灣媒體介紹自己非常喜歡的南京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一定要嘗試一下。”除了南京美食,他還盤點起了江蘇城市的美食名片,徐州的樊噲狗肉、南通的江鮮、揚州的河豚等,聽得台灣同行們恨不得馬上去飽餐一頓。

  英國《華聞周刊》社長戴凱先生則對1912的酒吧一條街產生了興趣,“酒吧很地道也很干淨,每一家外面裡面的都很有特色,在那邊坐坐感覺真挺不錯。”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