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走轉改”活動的創新之處--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3年·第1期

試談“走轉改”活動的創新之處

王百娣

2013年01月11日13: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當下正在蓬勃開展並在新聞傳媒中已初見成效的“走轉改”活動在我國新聞界顯示出深遠意義和創新價值。它的提出和運用既有對傳統新聞學的完善與發展,也有對當下新傳媒環境中產生的各類新現象、新問題地切實有效應對。通過闡述“走轉改”在新聞傳播主體定位、新聞價值取向、新聞傳播效果以及新聞機制調整等方面的創新之處來進一步明確“走轉改”存在的必要性和深刻意義,並應更好地在實踐中長效推進“走轉改”。

關鍵詞:走轉改﹔創新﹔繼承﹔開拓

2011年8月由中宣部等五部委發起的“走轉改”即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在中國新聞界產生的效應是深遠而有意義的。事實上,“走轉改”其實並不是全新的理念,即使這種觀念不提,在新聞實踐中新聞工作者也應該做到深入生活,貼近民眾,以專業的素質及時、快速、全面而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問題、困難等,滿足新聞信息傳播的需求。而“走轉改”的提出則以一種規模性態勢呈現出了其特色與創新價值,為新聞界內外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在傳媒業的發展態勢上、廣大新聞工作者人生觀、世界觀的改造和新聞業務指導上、以及對新聞受眾達成有效傳播等方面發揮了切實的促進作用。

一、“走轉改”活動在新聞傳播主體定位上的創新

“走轉改”活動的提出和推進促使新聞傳媒主體即包括傳媒本身及所屬的新聞工作者獲得重新自我審視、自我沉澱的全新機會。隨著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新聞傳媒業正經歷著從媒介生存環境、競爭環境、信息獲取渠道以及新聞報道視域改變等的多元變動,客觀上推動我國新聞業發展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聚攏一種浮躁的風氣,一些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商業炒作、低俗媚俗以及媒介公權濫用等模糊傳媒主體定位的現象時有發生,偏離了新聞報道的本質,違背了新聞傳播的規律。

客觀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等新媒介的導入也使得新聞工作者在主觀上面對傳統媒體環境的改變產生了不同的心態和表現。新聞工作者不僅失去了以往對媒介和資源佔有的優越感,而且也因為媒介競爭環境的加劇而導致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空前增大。在這種心理失衡的狀態下,一些新聞工作者有時會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迎合市場而進行煽情炒作、低俗媚俗的新聞報道﹔有時會為了急功近利地追求競爭優勢、報道時效而刻意缺失深入調查核實的必然步驟導致新聞虛假﹔有時也會因為懶惰或職業素質低下而失去“跑”新聞的動力,僅靠一些媒體上資料的拼拼湊湊完成報道……,這些都說明了當前新聞工作者在工作作風和寫作文風上存在浮躁下滑的問題。

“走轉改”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中應時應勢地提出,以其規模性、組織性態勢重新為新聞傳播主體確立了方向,找准了定位——即在新的媒介環境下,以尊重真實、探尋真理為依托深入基層,貼近民眾,實現“對新聞本質上升式回歸”[1],並對新聞傳統優秀的作風與文風加以繼承和提升。一時間,我國各級各類媒體都展開“走轉改”的具體實踐,深入基層、聚焦普通百姓、求真務實地進行報道成為我國新聞傳媒業一道亮麗的風景。很多新聞工作者也開始轉變思維和新聞話語方式,以平等親和的姿態深入民眾生活,傾聽民眾心聲,觸摸社會進步最真實的脈搏,在親身的經歷和真實的接觸中展現最真實的情感。

二、“走轉改”活動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的創新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於新聞價值而言是一個“發現——提煉——表現”的順承過程。通過走基層去發現新聞價值對於以往一些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的偏誤現象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以往一些媒體記者對基層的理解過於簡單模式化,認為基層只是遠離媒體焦點之外的社會神經末梢,欠缺新聞價值要素中的重要性與顯著性,不容易引起關注,而隻將目光停留在上層,喜做大文章,追逐大事件。殊不知“基層”才是新聞的活水源頭,才是新聞最新鮮最具生命力的所在。走基層,“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身就是追求新聞本源的最直接做法,也是發現新聞價值的最有效手段。

新聞工作者轉變工作作風,以求真求實的工作態度深入基層,活動在第一線,做到身入和心入,是在新聞採寫過程中提煉合理新聞價值的切實途徑,具有創新性。隻有以平等的姿態與民眾溝通,能夠換位思考站在民眾的角度進行體驗,學會從下往上看問題,才能更加全面客觀了解事實真相,在提煉和挖掘新聞價值的過程中,也能有效地展現時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特色,並能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實現由微觀基層到宏觀大局的對接,提煉出重要性與顯著性。

“改文風”則是在了解廣大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接受習慣、志趣取向等方面的基礎上以更貼近受眾的語言,精練、精彩又精辟地報道新聞,增強其可讀性、提升吸引力、感染力,通過深入挖掘百姓家常事背后的新聞價值,通過描寫基層生活狀態而反映出的群體心態來折射整個社會的發展動態。如此一來,不僅能做出有新鮮度、有深度、有營養的好新聞,也能使新聞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走轉改”活動在新聞傳播效果上的創新

從新聞傳播效果上來看,“走轉改”的創新價值主要是在“受眾本位”的基礎上實現了有效傳播。歷史上很多新聞名篇如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穆青的《雁翎隊》等,無一不是在基層、在現場、在群眾中深入採訪后寫就的。可見,在那個時候以受眾為本位,深入基層進行新聞採訪報道就是存在的,但這種“自發”的行動,與“走轉改”在全國范圍內以組織要求、組織推動的方式相比,在效果和影響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走轉改”是從整個新聞傳媒業角度出發,以宏觀的視角更全面而有力地確立了“以人為本”、“人民群眾至上”的新聞傳播理念。不僅有效地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新聞採寫的優秀作風和文風,而且更好地發揮了整合優勢,產生較具規模的轟動效應,因而更具有創新性。

從“走轉改”活動提出至今,其在傳播效果上展現出推動快、范圍廣、影響大、堅持好等特點。截至2011年年底3個多月的時間裡,人民日報社在全國31個省區市建立了170多個基層聯系點,300多位記者深入基層,採寫了500多篇貼近群眾、文風清新的稿件﹔新華社則建立了600多個基層聯系點,500多位記者蹲點,採寫了各種文字、圖片、視頻稿件2500多條(張)﹔而中央電視台也派出了200多路、600多人次的精干力量深入全國各地調研採訪、展開報道,使大量的鮮活生動的報道和精心打造的欄目出現在電視熒屏[2]。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欄目僅1個月時間就播發來自基層的消息、述評、連線報道、系列報道超過500條[3]。此外,地方的各類新聞媒體也積極投入到“走轉改”的新聞實踐活動中。如遼寧東北新聞網開展走轉改活動后,僅用1個月時間就首次躋身全球網站排名前1000名。這些都是“走轉改”活動帶來的實際效力。

評價“走轉改”的有效傳播主要在於兩個指標:認可度高和解決問題好[3]。“認可度高”主要是得到民眾的認可,百姓的信賴,隻有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左右受眾的心理,使受眾融入其中,和新聞工作者一同擔憂,共同思考﹔“解決問題好”則是不僅利用新聞報道幫助民眾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而且通過新聞報道架起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梁,使民眾能以極大的熱情為報道中反映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途徑。通過“走轉改”活動,選擇那些與廣大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能引起大多數群眾的興趣、能引導民眾樹立新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新聞進行真實、生動、新穎、靈活地報道,往往能夠達成有效傳播。

四、“走轉改”活動在新聞媒體機制調整上的創新

“走轉改”實際上回答了當前形勢下如何尊重和遵循新聞傳播規律以及怎樣堅持和實踐新聞傳播規律這一根本性問題。正因為如此,“走轉改”活動不但是對新聞事業傳統作風的繼承,也是國家對新聞事業發展與時俱進的指向,既有益於新聞媒體自身改進和提升,又有益於媒體從業者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更有益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因此必須要在新聞媒體中長期地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要將其內化成新聞媒體的一種制度性和規范性的存在,作為新聞實踐的大原則和基本能力而長期固定下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常態化效應。鑒於此,新聞媒體應當建立或調整與之相適應的應對機制,這是由“走轉改”在新聞傳媒中推行過程中形成的必然之舉,具有創新意義。

比如,新聞媒體應當結合“走轉改”的特色制定相應的用稿、編稿、刊發的標准來指引新聞從業人員的更好地貼近民眾,體驗生活。新聞媒體對稿件的採用與否、採用后強弱處理、發表的評價等等,都會直接引導記者採寫新聞的方式方法和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應當充分改革創新媒體的採訪用稿編稿機制。

此外,作為新聞記者和編輯的管理部門,新聞媒體也應該建立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和科學的薪酬體系,這樣可以對深入基層、深入社會、深入第一線進行採訪報道的記者給予最大的支持和保障,使其以最飽滿的熱情和最負責任的態度從事基層的新聞報道。同時在編輯環節也要建立快捷綠色通道,縮減不必要的環節和程序,建立集中報道機制,多編、快編、精編來自基層一線能激發社會大眾熱情和興趣的新聞,並利用媒體特性和優勢在版面和時段上進行強化處理,爭取“走轉改”新聞成效最大化。還要努力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新聞工作者提供應有的保障,使記者到基層採訪,特別是到有一定人身傷害因素的現場進行採訪時無后顧之憂,並以強烈的主體意識踏踏實實從事新聞業務工作。

總之,“走轉改”是對優良傳統的繼承與提升,是一種很有針對性的現實要求,其對新聞傳媒業的開拓創新和未來發展所帶來的價值和意義非比尋常。開展“走轉改”活動是新聞戰線一項“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系統性工程,也是對新聞傳播本質的回歸與升華。“走轉改”在新聞傳媒推進過程中呈現出的創新之處明確了我國新聞事業未來發展方向,以一種“坐標”式的存在影響著新聞界內外。

基金項目:本文是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全媒體發展下報業跨區域媒體整合”(L10BWJ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百娣,女,遼寧大學文學院廣告系講師,遼寧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眾文化傳播、廣告傳播、新聞業務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希,范以錦.新聞本質上升式回歸——對“走轉改”活動的深思考[J].新聞實踐,2011(12).

[2] 劉笑盈.“走轉改”新聞報道效應與社會價值[J].重慶社會科學,2012(4).

[3] 包雲.走出一片新天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走轉改”活動的思考[J].新聞戰線,2012(1).

[4] 尹韻公.走轉改的意義和價值[J].新聞戰線,2012(1).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