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新聞學專業的《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活動由於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而導致教學效果低下,筆者以為,隻有加強體制內和體制外的教學改革,才能從根本上克服這一弊病,達到創新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目的。
關鍵詞:實踐教學﹔新聞閱評﹔項目合作
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弊端重重,具體表現為不同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各自為陣、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延續性和承繼性。而現代教育學理念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循序的、系統的、連貫的,因此不能割裂系統的學習過程,任何零散的、截面的教學都無益於學生獲得整體全面的認知。新聞寫作實踐教學活動是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教學內容構成了整個新聞實踐教學體系的焦點。故筆者以為,《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是整合當今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使之趨向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一根紅線、一個有效載體。而以《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創新新聞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重點是要從體制內和體制外改革兩方面下足工夫。
一、體制內的教學改革
(一)以課外閱評培養學生的新聞分析能力,做好實踐教學准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斯亦誠然。為全程優化《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寫作能力,授課教師應未雨綢繆,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這個教學平台,督促新聞學專業低年級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報活動來為本課程打好深厚的實踐基礎,為推行“寬口徑+厚基礎”的新聞寫作實踐教學模式做好知識積累和前期准備。這要求《新聞寫作學》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每屆新生入校時期即編制新聞學專業本科生閱報指南,倡導新聞學生課外多閱讀報紙,為《新聞寫作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全面鋪開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備和積累。該課程是新聞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實務課程,在開設這門課程之前需要學生積累必要的人文知識和理論素養,而課外閱報活動涉及到各大經典新聞作品以及廣告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學科領域,同時還可以廣泛涉獵到國內國外各大主流媒體。一方面通過閱報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加深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閱評制度可以培養學生對新聞作品的分析和鑒賞能力以及豐厚的專業功底。為督促學生將課外閱報活動落到實處,可以在新聞學專業教師中挑選專門成員成立課外閱讀指導小組,指導小組每年在專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幾次讀報閱報回顧總結活動,以此鞏固閱評效果並夯實新聞寫作實踐教學的前期基礎。
(二)引入“項目合作”主導模式,創新實踐教學方法
“項目合作”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協作、概括等綜合能力,並能極大地拓展學生思考的深度、廣度,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共同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鞏固提高《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實訓教學環節中除了要適當引入“項目合作”理念外,還應該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比如,在“項目合作”模式驅動下,《新聞寫作學》課程實訓教學穿插引用的方法有:
1.拋磚引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學強調教學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讓學生在真實的或類似於真實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決問題,並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構意義。真實情境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宏觀背景,必須包含真實的新聞事件或問題。真實的新聞事件或問題應與學生的經驗相關,具有足夠的復雜性,並能引起學生持續探索的興趣。因此我們在《新聞寫作學》課程中所選取的案例一般是代表媒介前沿領域最新動向的新聞事件,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比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各大媒體體育新聞報道的不同標題、導語和體裁的比較,這樣的案例,足夠的新鮮和復雜,並能引起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
2.他山之石:對比鑒賞法。誠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針對學生的實習實訓作品,授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新聞寫作理論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小組討論、集體討論的形式,進行互評互比。在學生充分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授課教師再進行有機地穿插點評,加深學生對應用知識的鞏固程度。授課教師一方面將初步探討得出的理論原則作為《新聞寫作學》課程實訓教學的基本方法加以實踐,並根據實訓的效果對理論原則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加重示范性教學,將實訓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實施效果好,達到預期目標的教師樹為榜樣,認真總結其經驗,並加以推廣。另外,在實訓教學中尤其要強調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重點培養學生對於新聞寫作學原理內在邏輯關聯的思考,激發學生對參與整個知識體系建構的興趣以及實際新聞寫作能力的提高。
3.互動協作:行動研究法。以行動研究法為指導,一是要以實際問題的解決為主要任務。二是要求行動者參與研究,研究者參與實踐,並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協作。學生是新聞寫作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是行動的指導者,在實踐過程中師生互動,相互協作﹔三是在真實的、特定的環境中進行探討研究。在實踐探討的過程中,以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為主要任務,讓行動者(學生)參與研究,研究者(教師)參與實踐,相互協作。面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修改行動計劃,解決出現的新問題。通過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與調整,形成一個個循環,不斷往復,最后達到探究的目的。這種方法適合指導教師在場的實訓教學情境,比如在《新聞寫作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互動協作,並不斷地修正,共同完成一項項具體的實訓任務。
(三)構建多層次實習架構,整合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全面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業務素質,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以把《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理念全面滲透到新聞學專業專業考察、專業實習、畢業實習三個不同層次的架構,全方位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新聞洞察能力、新聞策劃能力和新聞寫作能力。
1.初級實習梯隊:專業考察。專業考察主要是指新聞學專業低年級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的比較零散的社會調查和實踐。為使新聞學子對報社、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有一個直觀的印象,每期安排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到本地或生源地新聞單位去學習實踐。對於《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體系來說,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去多多了解新聞稿件的寫作流程,讓學生對新聞作品的成稿有一個宏觀的把握,有利於激發學生對下一個階段《新聞寫作學》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濃厚興趣,並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
2.中級實習梯隊: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是在做好課堂實訓教學、專業考察等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次相對集中的實踐教學活動,是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對國情、民情以及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對新聞採寫實踐的了解,並通過身體力行從實踐中獲取真知﹔同時通過專業實習,促進學生對《新聞寫作學》課程理論和實踐知識的融會貫通,增強學生對新聞事實和新聞寫作的感性體驗和理性把握,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新聞寫作能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式提升。
3.高級實習梯隊:畢業實習。畢業實習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最后環節。通過畢業實習,新聞學專業學生可以廣泛了解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和新聞改革的實際情況,將在學校所學到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效對接起來,進一步增強感性認識、加深對實踐知識的了解和運用,並為撰寫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等深度報道作品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和設計做進一步的素材和閱歷積累,也為學生畢業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學習崗位奠定良好的認知和寫作基礎,這也是為了全面提高新聞學專業學生的新聞寫作素養而進行實戰打磨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體制外的教學改革
(一)引進和培養優秀實踐教學人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當前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筆者認為,要大力革新高校用人制度,走跨界融合和引才、育才的道路。一方面,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聞業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聞實踐教學要想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採取“引才”措施。目前我國高校新聞院系的教師,大都缺乏一線的媒體從業經歷,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缺乏。因此,面向新聞單位,引入資深人才是豐富補充高校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個關鍵舉措,尤其是對於《新聞寫作學》這類實務課程來說,更需要來自媒介鮮活的案例和一線新聞從業者的感性體驗和實踐指導。把業界的資深人士請進課堂,承擔《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實踐教學任務並開展專題講座,為學生提供行業的最新動態,讓學生掌握與媒體同步的信息,並全程跟蹤指導學生新聞作品的寫作流程,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寫作創造力和寫作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新聞院系教師應該加強與新聞業界的聯系,雙方開展多領域的合作。要加大在校專業授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每年輸送《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專業教師到媒體一線去進行實踐寫作鍛煉,特別是優先安排那些沒有新聞學專業背景和新聞實踐經歷的授課教師,實習鍛煉時間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彈性安排。同時改變以往的“一次性合作”模式為“日常性合作”模式,即《新聞寫作學》課程授課教師每年安排一段時間全程參與媒體的寫稿組稿工作,隻有這樣才能把握新聞寫作技巧和新聞寫作范式日新月異的發展,給學生提供最前沿最高效的新聞寫作實踐指導和實踐服務。
(二)重視校園實踐教學平台,充分發揮校內媒體作用
注重實踐教學是新聞學專業教學的特色和核心。在美國,大多數新聞院校都擁有自己獨立的校園新聞媒體,大量實踐証明,建立校內媒體是培養鍛煉學生新聞寫作實踐技能的一個切實有效的途徑。我國大部分新聞院校都擁有自辦的校內媒體,如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台、校報、內部報紙等等,這些校內媒體給新聞學生的實踐寫作和課外練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因此,《新聞寫作學》課程的專業授課教師應該與校內媒體進一步聯動,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開展一些新聞寫作競賽活動,比如新聞標題制作大賽、消息寫作大賽等等,並將學生的優秀作品刊登展示發表,以此擴大對外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與新聞寫作競賽,形成良性循環。例如目前本校由學生自發組織的校園團體——記者協會在新聞學專業教師以及優秀資深媒體人才的共同協助下成功舉辦了八屆校園記者大賽,推出了不少新聞學子的優秀新聞作品,獲得了廣泛的校際影響和社會知名度。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新聞寫作學》課程為例”(湘教通[2012]401號——394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曾麗紅,女,邵陽學院中文系新聞學專業講師,新聞學碩士,主要從事新聞業務,對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