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畢業季期間,大學校園頻頻出現另類畢業照,使沉重的畢業增添了不少輕鬆愉快的氣氛。本文試從巴赫金的狂歡理論的角度入手,將狂歡理論和另類畢業照行為結合,從文學和傳播學兩個角度,解讀當代大學生的狂歡行為,透析在web2.0網絡媒介的時代下狂歡行為的實質,讓更多的人理解大學生的內心和行為。
關鍵詞:畢業照﹔狂歡理論﹔網絡媒介
一、引 言
每到六七月的畢業季,大學校園裡都會出現同樣一番風景,畢業生身穿學士服,頭戴學士帽,手捧畢業証合影留念。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同一番風景又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大學生的畢業照也不像以前正襟危坐那樣呆板了,大家開始變得瘋狂起來:一身清宮裝束,在充滿現代氣息的大學校園留下畢業照﹔身著海魂衫朝氣蓬勃的學生擺出六七十年代復古向前進的造型,為革命“現身”,更有出格者拍全裸畢業照來祭奠自己的青春。往昔再普通不過的畢業照,如今變成每年的熱門話題。對畢業照的狂歡式解讀,將其推衍到如今web2.0時代背景下另類畢業照風靡的研究中,不僅將文學理論和傳播現象很好的嫁接,還能將理論運用到具體社會問題,做到用理論解決問題。
二、狂歡的理論內涵
狂歡理論(Carnival Theory)是俄國文藝理論家、哲學家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於20世紀60年代所建立的重要文學理論,在巴赫金的眾多理論中可謂是熱度、關注度最高的理論之一。此理論更是被運用到很多文章中証明自己的觀點。狂歡理論來源於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狂歡節文化。首次提出是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而后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他將狂歡現象論化,並把它發展為一種反抗霸權、建立普天同慶、自由而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該理論包括以下要點:狂歡歷史及其演變﹔狂歡的本質及其特征﹔狂歡的參與者﹔狂歡的廣場形式﹔狂歡語言[1]。巴赫金認為,狂歡節創造了人類的“第二生活”,使得平日裡受日常生活和等級制度約束的人們獲得人性上的釋放、實現內心情感的宣泄。畢業照在互聯網這個“第二世界”廣泛傳播,是大學生群體宣泄情感的狂歡表現。
三、另類畢業照的狂歡特質
另類,也就是怪、是新潮和荒誕,是傳統的否定和背叛。另類的出現使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的解放。這恰恰與狂歡化的概念不謀而合,大學生拍攝另類畢業照的心理動機,與巴赫金筆下的民眾的狂歡行為的心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狂歡的內心世界——內在動因
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80、90少年,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在這幾十年間,中國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令整個世界震驚。穩固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人們超前的上層建筑。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在自由、平等、開放的精神原則的支配下內心情感更加豐富,是一個個有鮮活個性、觀點鮮明的個體。對於每人僅有一次的大學畢業,大學生們不甘於平庸地結束大學四年的生活,而是選擇了各種瘋狂的方式來祭奠自己的青春,扮成清宮格格或身著海魂衫而非學士帽,是一種內心情感的發泄,他們將內心的狂歡外化為行為的狂歡。在這個倡導獨立自主的時代背景下,他們前所未有地關注自我生命的發展狀態與前景。與此同時,也以一種更為自信、開放和不同尋常的態度將自己展示在這個世界。拍攝另類畢業照並在網絡上傳播,能充分展現大學生的張揚個性、追求創新的內在需求,讓自己在虛擬空間裡小火上一把,最大程度的實現自我滿足[2]。
(二)狂歡的第二世界——網絡平台
另類畢業照的傳播平台是互聯網,互聯網這個平台創造了“第二世界”。巴赫金狂歡理論的前提是對兩種世界、兩種生活的劃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嚴肅的、等級森嚴的秩序世界,統治階級擁有無限的權力,對應著現實世界,而平民大眾則過著常規的、謹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對權威、權力、真理、教條、死亡充滿屈從、崇敬與恐懼。而第二世界也就是網絡世界,則是狂歡廣場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顛倒的世界,這是平民大眾的世界。這種生活打破了階級、財產、職位、等級、年齡、身份的區分與界限, 人們平等而親昵地交往、對話與游戲,盡情狂歡[3]。與傳統的大眾傳媒相比,以因特網為標志的網絡世界較為典型地體現了狂歡節的全民性特征。網絡不僅消除了階級和等級,而且拉近了時空的距離,真正使地球變成了“地球村”。
在這個平等的平台中,大學生的存在感和歸屬感空前膨脹,他們可以自由的抒發所感,展現生活。如圖中身著海魂衫的大學生們,畢業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他們將自己不同於常人的海魂衫畢業照放在網絡這個新新媒介中,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網民們都能看到他們的不同尋常,看到他們的狂化畢業,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設想他們依靠傳統電視媒體,依托新聞節目,恐怕很難實現自己的願望,但網絡沒有了傳統媒體對刊登新聞照片的層層把關,海魂衫照可以自由的在自己的空間、博客中傳播,所謂“防不勝防”,既然存在了抒發自我的“沃土”,必定會有另類、出格的照片出現。
(三)狂歡的全民參與——草根精神
在巴赫金筆下,狂歡節是眾生等的狂歡廣場,在狂歡節上的每個狂歡者都過著一種狂歡式的生活。在狂歡中所有的人都是積極的參加者,所有的人都參與狂歡戲的演出,不分演員和觀眾。沒有狂歡的籌備者彩排者或是領舞者,大家不是消極地看狂歡,而是按照狂歡式的規律在過活。轉而在網絡傳播中,由少數職業精英為大眾“立法”的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改變, 受眾再也不是阿多諾等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所謂的無知無識的“烏合之眾”,而是有著自身判斷、理解和批評能力的主體,並且能夠在具體的傳播實踐中建立自己的話語權[4]。平民大眾渴望擁有與權力階層、精英分子一樣的話語權、影響力、受關注度,他們也渴望得到尊重、受到優待,渴望像精英一樣站在社會金字塔的上端。
現如今,草根可以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搭建一個屬於自己的平台,上演種種的“狂歡”行為來平衡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精神落差,在此找到自由民主的感覺。這樣的狂歡行為也是對現實社會中意見領袖、權貴精英的奮力抗爭。對個體“本我”的解放和草根階層心理需求的滿足是網絡傳播中草根狂歡的潛在心理動機。
四、善待狂歡 理性狂歡
實際上,這些另類的畢業照本身就是自我的一種彰顯,是對大學四年生活的紀念。四年同窗,身著海魂衫,一起在國旗下見証自己學生時代的結束,是戲謔不假,但更多的是這美麗四年的最好印記。對於大學生來說,畢業意味著踏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這是最后的學生時代,最后的青春時光,要抓住畢業季的尾巴,以一種自己從來沒有過的方式留下大學、青春的記憶。這種方式當然也在挑戰著我們的創意,我想每一個參與其中的畢業生,都會為他們的創意而拍手稱贊,多年以后回想起畢業季的時候,他們也定會記起這幾張引起轟動的照片。他們的出發點是單純的,社會大眾應該抱著理解大於批判的態度看待這件事。都說中國是缺乏狂歡精神的民族,中國人是缺乏狂歡的群體,而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生的80、90這一代勇於接受創新的思想,我們何不抱著平常心,對歷史不過分敏感,對現實不過分偏見,對於未來不過分憂慮,善待這種行為,為大學生創造自由發展的空間。
(作者簡介:王蕾,女,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播學理論,網絡傳播等研究。)
參考文獻:
[1] (俄)北岡誠司,巴赫金.魏炫譯.對話與狂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超.論網絡傳播中的草根狂歡——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D].西北大學,2010.
[3] 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 葉虎.巴赫金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傳播[J].理論建設,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