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躲貓貓”到“我爸是李剛”,這種產生於新聞事件並流行於互聯網的流行語已經成為人們對於新聞事件的意見表達和對於社會參與的公共平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網絡使用者也會將網絡流行語帶入現實社會中並進行傳播,這使其不局限於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層面,也發展到社會流行語的文化層面上。這樣的傳播過程既可以對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進行創新和評價,同時也可以對其社會意義進行判斷。通過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人群的調查,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表現出來的新聞性、態度性、娛樂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網絡使用者和非網絡使用者對於新聞事件產生的網絡流行語的態度和認知程度。
關鍵詞: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媒體
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和普及是源於網絡逐步成為人們意見表達、社會參與的公共平台。當有重大的、引起社會轟動的新聞事件發生后,網民們由於本身對於信息探知的局限性以及對於某些焦點的一致性,利用網絡流行語的創造來方便彼此之間的溝通以及意見表達,由此實現個人對於公共事務 的參與。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引起了學界廣泛的關注。
一、調研設計及樣本收集
(一)調查問題設計
為了更有效地探索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使用狀況,本次調查問題重點不僅局限於關注資深網絡使用者行為、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生活使用頻率,也關注非資深網絡使用者的社會群體對於由新聞事件產生的網絡流行語的態度認知等問題。
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誕生於網絡,並流行於網絡,這說明其被廣大網絡使用者使用著。在這個過程中,有兩種動力推動著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構建和擴散。第一是網絡使用者出於對相應新聞事件的交流需要,會建立起一種簡潔、有代表性、容易被記住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除了滿足網絡使用者一般功能的需求之外,這種話語體系也在傳統媒體對相應新聞事件的報道中重新構建,使其更加具有新穎性、代表性和差異性。第二,網絡使用者對於網絡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依賴性,在主觀和客觀的共同影響下,對於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傳播和使用都大大的高於其他社會群體。網絡使用者也會將網絡流行語在現實社會中進行使用,使其不局限於網絡流行語的文化層面,也發展到社會流行語的文化層面上。這樣可以使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進行創新評價,同時也可以對其社會意義進行判斷。最后被調查者的背景情況,對於網絡流行語認知是否形成干擾也成為了本次調查的一個影響因素。所以在本調查中設計了性別、年齡、學歷等變量來進行檢驗[1]。
(二)調查方法及數據統計
本調研採取的調查方法是結構化的數據收集。以網絡和正式書面的調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調查對象被直接告知調查項目的目的。實際調查方法為在2012年7月至9月對長春市主要的街道、學校派出調查員進行街頭攔截,網絡上在網站發放調查問卷的網絡鏈接進行調研。整個調查過程中,調研人員現場進行問題解答,網站上通過答卷來源分析進行篩選合格、可用的來卷,保証答卷的效率和有效性。
二、統計分析結果
(一)問卷樣本描述
統計發現,在對知曉和使用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調查過程中,絕大多數受訪者是知曉和使用。受訪者的年齡則集中在20∼29歲之間,佔76.47%,10∼19歲佔9.8%,30∼39歲佔5.88%,40∼49歲佔5.88%,50歲以上沒有,10歲以下佔僅1%。大多數受訪者都為在校或剛參加工作的群體。在這部分受訪者中,經常使用網絡的佔90.2%,佔絕大多數。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的性別基本均衡,男性佔54.9%,女性佔45.1%。被調查群體以學生為主,還有一部分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職員、企業公司職員和無業下崗者。文化程度多為本科及以上,還有一部分是大專、高中的同等學歷。以上信息的統計既是對受訪者總體情況的掌握,也有助於對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使用情況進行環境因素的分析
(二)問卷統計分析
1.新聞信息的關注方面的調查。在調查問題設計時,我們將平時關注的新聞信息劃分為時政、教育、體育、財經、娛樂、社會民生、生產建設、文化科技、醫療衛生、其他十類可供選擇,題目性質為多選題。此問題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解受訪者平日對於新聞的關注方面,從而了解他們對於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知曉的渠道。在調查過程中,受到關注最多的新聞類型是時政新聞,佔72.55%﹔其次是社會民生和娛樂,分別達到50.98%和56.86%﹔再次是教育和體育﹔財經和醫療衛生的新聞也比較受到關注。對於時政新聞和社會民生這兩類新聞的大量關注,與前面統計結果中表現的絕大多數受 訪者知曉和使用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是有著密切的關系的。這也表現了平日對時政新聞和社會民生類新聞的關注,是知曉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渠道之一。
2.對上網目的的調查。大多受訪者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上網的,也有大多數是為了交流溝通和消遣的。
3.對流行語了解情況的調查。在調查中,我們以5分為滿分來計算受訪者對於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了解情況。5分是非常了解,4分為基本了解,3分為比較了解,2分為不太了解,1分為不了解。通過平均值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新聞事件流行語的了解程度處於比較了解的狀態。對比較熱點的話題有的處於基本了解的狀態。
4.對於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調查。進一步調查使用頻率,選擇偶爾使用的人數佔49.02%,而很少使用的人數為33.33%,有7.84%的受訪者表示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僅有9.8%的受訪者經常使用。結合之前的調查數據進行關聯分析,使用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受眾多為偶爾使用(也包含了一定受眾選擇“很少使用”),而明確表示經常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受眾也達到9.8%的比例,因而新聞事件流行語是具備了一部分固定受眾。
5.對向他人介紹或轉述自己知曉的網絡流行語的調查。在這項調查中,我們的調查是為了輔助關於使用渠道和使用目的的調查。74.5%的人表示會向他人介紹或轉述自己隻曉得網絡流行語。他們認為網絡流行語並不是每天都要使用的,但是一旦出現就會迅速引起他們的興趣,而且這類流行語大多與社會事件相關,他們 願意將這類流行語作為朋友之間閑聊的話題。這一系列的調查表示,雖然受訪者並都是不是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大部分使用者,但是卻不影響他們在網絡流行語的傳播過程中承擔了主力軍的角色,他們對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目的的調查。在上述調查中74.5%的人表示會向他人介紹或轉述自己隻曉得網絡流行語中,有60.78%的受訪者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目的是為了休閑娛樂消遣,而有54.9%的受訪者是為了表達個人意見。極少數受訪者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事件真相。休閑娛樂消遣和表達個人意見成為了大多數受訪者使用的目的,這也是新聞事件流行語之所以流行起來的背后動力。
7.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渠道調查。之所以要對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渠道進行調查,是因為網絡流行語起源於網絡,但是其使用范圍卻是一項空白。而在關於社交媒體定義及分類,外國學者已有研究,本次調研對使用社交媒體工具問題進行多選題選項統計。統計發現,54.9 %的受訪者使用網絡社區型社交媒體,52.94 %的受訪者使用微博,根據奧美互動的研究,微博和社區都屬於傳受互動較強的社交媒體類別,這也就是說明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流行是基於社交網絡而流行起來的,社交媒體對於社會群體的吸引力也是客觀存在的。而傳統傳播方式中的日常交流也是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這說明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是構 成網絡流行語流行起來的重要渠道之一。既有新媒體的客觀吸引力,又有傳統傳播方式的加強,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流行渠道可謂多種多樣,這也是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8.“我爸是李剛”的流行原因的調查。受訪者對於“我爸是李剛”的了解程度在之前對於流行語了解情況的調查中表現出接近與基本了解的程度,以3.8分的得分遠遠領先於對於其他新聞事件流行語的知曉程度。而從對於“我爸是李剛”這句流行語的使用目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88.24%的受訪者對這句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是為了委婉表達民眾的不滿,其次是期待相關責任部門信息透明。這也就指出了新聞事件流行語的流行與民眾不滿密不可分的聯系,而這也就指出了媒介作為信息的傳遞者,如何化解這種不滿,如何將這種不滿傳遞出去,成為了媒介應該思考的問題之一。
9.對於不了解某一網絡流行語的實際意義時,是否會主動搜索或詢問它的含義的調查。這一調查中有80.39%的受訪者回去主動探索或詢問網絡流行語的含義,這項調查也是提醒媒介在對於新聞事件進行報到時要盡量做到全面、深刻,讓受眾知曉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這體現出了受眾這個社會群體,他們並不是盲目從眾的,而是會慎重的對於不了解的新鮮事物先進行探究,在有了自己一定的判斷之后再對網絡流行語進行使用和傳播。這體現了受眾在面對問題時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也提醒媒介在傳播內容的同時也應該提升受眾的社會責任感。受眾是主動想要探索其含義的,如果媒介不進行完整的報道或者只是進行片面的報道,很容因對於受眾造成誤導。甚至於有的欲蓋彌彰的報道更會激起受眾的求知心理,對事實進行歪曲和誤解。
10.對於使用網絡流行語給人帶來影響的調查。由下圖可知,54.9%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流行語會便於記憶相關新聞事件,47.06%的受訪者認為網絡流行語可以便捷表達觀點,43.14%受訪者認為可以增加閱讀相關信息的興趣。這一系列數據表明,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對於受訪者的影響大多是由事件本身的話題造成的。但是也有受眾認為網絡流行語對於他們的影響是負面的,這些網絡流行語會激發出他們對生活的不滿情緒,想要通過這個平台來釋放自己的生活壓力,甚至由於網絡流行語的一些語法問題導致了他們日常語言的使用不規范等。這些負面的影響都是媒介作為信息傳遞中介應該注意和控制的。在正確引導對於新聞事件的輿論導向過程中要將受眾的心理首先進行分析和解讀,這樣才能更有效、更好的來發揮媒體的作用。
11.對於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對社會的影響的調查。這項調查是對上一個調查的引申。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看到,表達網民心聲和反映社會現狀佔了絕大部分的比重,這也就是說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存在,由上述對每個人的影響因素匯集起來就形成了對整個社會影響。而每個人又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每天都受到社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對於每個人的影響因素又隨著社會影響的改變而改變著。這是一個相對的、運動的過程。因此媒介作為溝通人和社會之間的橋梁,作為傳達個人意願和社會影響的使者,如何協調好這之間的平衡是媒介所要思考的問題。
12.對於新聞事件流行語對於新聞事件發展影響的調查。通過對新聞事件流行語對於新聞事件發展影響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出,從受訪者的角度出發,他們認為新聞事件流行語的出現對推動政府對新聞事件的關注起到很大的作用,佔據了72.55%﹔而認為可以推動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佔60.78%。這種現象表明了對於新聞事件流行語的出現,受眾更願意看到政府對於新聞事件的關注和媒體對於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而我們也將會將此數據與我們統計出的媒體關於“我爸是李剛”這個新聞事件的報道深入狀況進行對比,來探討媒體在此類新聞事件報道中的不足和偏差。
三、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規律性分析
(一)具有新聞性
通過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之所以這一類型的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得以廣泛流傳,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其新聞性和新聞價值。這類新聞事件多為社會民生類新聞,具有極強的新鮮性和接近性,這可以滿足受眾對這類新聞的需求,增加對新聞的閱讀興趣,同時在形成流行語之后又方便對新聞事實進行記憶。尤其是“我爸是李剛”、“五道杠”等典型事件,其新鮮性足以吸引受眾,激發起對新聞事實的探索,在對新聞事實進行探索之后,發現其與生活的接近性,又激發起受眾傳播的欲望。
(二)具有態度性
對這類新聞事件流行語的傳播多源於受眾對於此類新聞事件的態度。受眾想要通過創造網絡流行語的方式,為自己創建一個話語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見解和態度,釋放生活中承受的壓力,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這個網絡環境具有包容性,可以讓每一個想要表達自己意見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而這裡並沒有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來束縛思想,同一事件的不同認知都可以在這裡得以表達。而網絡流行語是這種態度的直接表達[2,3]。
(三)具有娛樂性
網絡流行語大多沒有遵循過多的語法規律,而且字數簡短,便於朗朗上口。而其創作背后多是在幽默的同時帶有諷刺的意味,充滿了娛樂性。這種不局限於某種形式而進行惡搞,是在以一種獨特的審美評判來諷刺和批評新聞事件。
(四)具有流通性
新聞事件流行語作為流行語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流通性。雖然網絡流行語的創造之初是秉承著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宗旨,但是這並不影響其被大眾接受並且牢記。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有趣、簡短的特點更是使得其在傳遞過程中,隻要簡單的傳播和復制,就立即可以顯現出極大地感染力和爆發力。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擴散已經不僅局限於網絡平台上,當傳播范圍達到一定程度上,它就可以延伸到現實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之中。
三、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使用行為規律性分析
(一)具有新聞性
通過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之所以這一類型的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得以廣泛流傳,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其新聞性和新聞價值。這類新聞事件多為社會民生類新聞,具有極強的新鮮性和接近性,這可以滿足受眾對這類新聞的需求,增加對新聞的閱讀興趣,同時在形成流行語之后又方便對新聞事實進行記憶。尤其是“我爸是李剛”、“五道杠”等典型事件,其新鮮性足以吸引受眾,激發起對新聞事實的探索,在對新聞事實進行探索之后,發現其與生活的接近性,又激發起受眾傳播的欲望。
(二)具有態度性
對這類新聞事件流行語的傳播多源於受眾對於此類新聞事件的態度。受眾想要通過創造網絡流行語的方式,為自己創建一個話語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見解和態度,釋放生活中承受的壓力,表達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這個網絡環境具有包容性,可以讓每一個想要表達自己意見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而這裡並沒有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來束縛思想,同一事件的不同認知都可以在這裡得以表達。而網絡流行語是這種態度的直接表達[2,3]。
(三)具有娛樂性
網絡流行語大多沒有遵循過多的語法規律,而且字數簡短,便於朗朗上口。而其創作背后多是在幽默的同時帶有諷刺的意味,充滿了娛樂性。這種不局限於某種形式而進行惡搞,是在以一種獨特的審美評判來諷刺和批評新聞事件。
(四)具有流通性
新聞事件流行語作為流行語的一種具有極強的流通性。雖然網絡流行語的創造之初是秉承著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宗旨,但是這並不影響其被大眾接受並且牢記。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有趣、簡短的特點更是使得其在傳遞過程中,隻要簡單的傳播和復制,就立即可以顯現出極大地感染力和爆發力。新聞事件網絡流行語的擴散已經不僅局限於網絡平台上,當傳播范圍達到一定程度上,它就可以延伸到現實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之中。
(毛賀祺,現就讀於吉林大學文學院新聞學專業。)
參考文獻:
[1] 陳韻超,顧明毅.網絡語言的大學生受眾調查[J].今傳媒,2012(2).
[2] 尹建學.論新聞媒體流行語的語體特色[J].新聞愛好者,2012(3).
[3] 申亞妮.網絡流行語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8).
[1] 陳韻超,顧明毅.網絡語言的大學生受眾調查[J].今傳媒,2012(2).
[2] 尹建學.論新聞媒體流行語的語體特色[J].新聞愛好者,2012(3).
[3] 申亞妮.網絡流行語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