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張震為拍戲學才藝 網友:人類已經無法阻止他--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敬業張震為拍戲學才藝 網友:人類已經無法阻止他

周昭

2013年01月29日08:1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章子怡和張震為《一代宗師》真成“一代拳師”?

  會打槍和會開車一樣成為男演員的必備技能。

  章子怡的一段劍舞也曾驚艷銀幕。

  謝霆鋒為武打戲弄得身體多處受傷。

  張震勤於練拳,有圖為証。

  梁朝偉為《大魔術師》練成魔術師。

  武術、體操、舞蹈、吹拉彈唱……

  前天,關於演員張震多才多藝的一條微博大熱,舒淇、劉嘉玲等圈中“貴”友更加給力轉發。其實,縱觀圈中人,誰個不是“渾身是刀”哪個不是“雜藝傍身”?男演員會開車會騎馬會打槍會耍帥……女演員會跳舞會舞劍會彈琴會唱歌,還得會談情。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中,的確有越來越多的明星為了在作品中能有逼真的表現而去學習各種技能。細數娛樂圈中這些“演藝雜務科”的“學習積極分子”,付出還真不少,但是否必要就見仁見智了。

  “好學生”感言

  章子怡:“雖然(唱戲的)那場戲導演最終沒有放到影片裡,但對於我來說,技多不壓身,我也更好地體會了角色。”

  張震:“一部電影總是有限制的,導演不可能什麼都放進去。這次我學會了八極拳,而且做到了自己想做到的,覺得足夠了。”

  彭於晏:“體操實在是太專業了,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練好的﹔所以大部分非常專業的動作還是需要替身來完成。”

  “學習積極分子”張震受表揚

  最近兩天,有這樣一條微博備受熱捧:“我們都太小瞧張震這個演員了:拍《赤壁》,為演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於心﹔拍《深海尋人》,他考到了PADI潛水執照﹔拍《吳清源》,他的圍棋已能壓制專業三段﹔《一代宗師》殺青,他拿了全國八極拳冠軍﹔《聶隱娘》拍完,他學會了近身劍術……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張震了。 ”劉嘉玲在微博中轉發並贊揚說:“用心的好演員。”而舒淇更加不吝贊美:“能文善武……他真的很棒。”甚至有網友說:“下次讓他演外星人吧。”

  姑且勿論這是否在為張震參演的電影《一代宗師》在博宣傳,小記翻查了他的“學習紀錄”判斷此人的確是個“勤奮學習的模范生”。別的不說,單看他在接拍電影《一代宗師》之后,就拜八極拳第八代傳人王世泉為師,花了3年時間練習八極拳,並最終在去年12月,張震在全國“神槍杯”八極拳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堪稱“八極拳高手”就可見一斑了。雖然,在《一代宗師》裡,張震的戲份少得可憐,完全無法展現他苦學幾年時間的真功夫,但其認真的態度和執著的毅力足以令影迷對他印象加分。同時,戲中的梁朝偉也為了角色學詠春拳兩度斷手。女主角章子怡也能准確地打出八卦掌的招式來。可見他們都為此下了一番工夫。

  落后分子忽悠觀眾露丑

  有好學生,自然也有“落后分子”。眼尖的觀眾經常能夠在影視劇裡見到一些穿幫鏡頭,不在少數的演員們因為不掌握某項技能的基本動作,在演出時犯常識性錯誤,而曾被“遺笑萬年”。

  比如,在影視劇裡經常某男一號是會樂器的,或者會拉小提琴,或者會彈鋼琴的。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常常有某帥哥演員明明不會拉小提琴,但一到女一號面前就故作沉醉在音樂裡的酷樣子,還要使勁晃動身體,做出一副沉浸在音樂中的陶醉樣。可是,懂行的觀眾馬上就看出,他隨著音樂的節奏做舒展狀的手在左右晃動,完全不管弓在琴弦的哪個位置,經常好像拉手風琴一樣,左右手各往一個方向跑,令弓與琴呈現出不可思議的角度,號稱“史上最強弓”!

  再比如,彈鋼琴的鏡頭,哪怕再外行,也應該擺出個像模像樣的手形才好意思扮演一位鋼琴家吧。但最常見的鏡頭是,手部特寫的時候手型是完美的,一到演員真身做全身特寫時,其“熊掌”隻能疲沓地攤在琴鍵上,真是大煞風景。

  除了樂器,唱歌的部分也常常是影視劇裡的硬傷所在。由於拍戲的時候,配樂未必已經全部做好。所以常常拍的時候演員唱的是一首歌,最后后期制作時配上去的是另外一首曲子,於是,就會出現演員口型與歌曲不對的情況。即便在《步步驚心》、《甄嬛傳》、《楚漢傳奇》這樣大投資的電視劇中,這些都是常見的硬傷。

  從昆曲到魔術都是學習內容

  其實,圈中的才藝學習積極分子絕對不止張震一人。而且,明星學員們學習的“技藝”還真是五花八門:

  蘇有朋拍攝電影《風聲》時因為角色有愛唱昆曲的嗜好而特意前往北京昆曲學院學習昆曲,后來再演電影《銅雀台》時亦在片中再次展現這一才藝。

  梁朝偉為了接拍《大魔術師》也曾學習過魔術表演的不少技能。該片的魔術執導江海道認為,梁朝偉在片中的表演不管是扮相還是一些細小的動作都非常像魔術師。

  廖碧兒早前為拍戲而學習關於紅酒的知識,現在不僅會品酒,還自己學習釀造紅酒,包括鐘鎮濤在內不少愛紅酒的明星都受邀品嘗過廖碧兒釀造的5種紅酒。她還曾參加比賽奪得了兩個國際性獎項的紅酒類別金獎。

  彭於晏為了影片《翻滾吧,阿信》也特意進行了體操方面的訓練。而歸亞蕾為了拍攝《飲食男女2》雖然年近70歲依然拜師學藝,花費一年半的時間來學習國標舞。

  學習成本高,明星很頭疼

  所謂“一技傍身好拍戲”,作為一部有質量的影片,其演員當然需要“形似神似兼備”。但世上360行,試問一個演員怎麼可能全懂,樣樣都要學習,時間精力都是成本。明星拍戲是否真的有必要去學習這些技能呢?

  不少演員和其經紀人對本報記者大吐苦水。不少演員透露,雖然他們當初為了角色認真學習新技能,但經過影片最后的剪接,有價值的鏡頭可能保留不到3分鐘,有的甚至永無見天日之時。這的確很傷害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張震雖然拿了八極掌的比賽冠軍,但他最后的打拳鏡頭甚少。章子怡為“宮二”一角特意去學唱了一段戲,但這段戲最后也被王家衛剪掉了。

  而彭於晏雖然曾經為了《翻滾吧,阿信》學習體操動作,但影片中的技能動作機會全由替身完成。因為導演組擔心他技術不純鏡頭不漂亮,而且容易受傷。至於蘇有朋的昆曲,事實上也最多能夠唱一兩段。歸亞蕾學習了一年半的國標舞蹈在片中真正秀出舞蹈的也只是水邊平台上的一場戲而已。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對於技術入戲,很多演員說:“不是不願意,而是真的很難。我們也是凡人。”

  高科技到底能補多少鍋?

  如今演員本身不具備某項技能,學也學不成,技術可以補嗎?答案多數是肯定的。

  如成龍在《十二生肖》裡有一段戲是說他飾演的角色為了阻止“龍頭”被扔進火山裡而在高空與人對打。成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說,從飛機裡跳出來在高空的速度是每分鐘46米。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很容易撞在一起釀成事故。所以,除了讓替身完成這部分的動作之外,特寫的鏡頭成龍選擇了嘗試風洞拍攝。在280度風速的強勁猛刮下,成龍在未吊威亞的情況下,被大風扇吹得飛來飛去,臉部差點被吹變形。

  除了通過技術手段模擬各種情況下的肌肉反應之外,鏡頭的運用也能為演員提供不小的幫助。而早前曾經流行的“人馬照”也讓不少實在不會騎馬的演員們找到了拍馬戲的最終解決方案。既然拍車戲時可以用大拖車拖上小汽車行進,鏡頭隻拍到小汽車不讓下面的大拖車曝光,那麼拍馬戲為什麼不可以是用騎馬機或者是騎在人的脖子上營造出騎馬的感覺?不穿幫就行。

  導演曰:學習還是有必要的

  蘇有朋為了《風聲》學唱了很久的昆曲,甚至還學會了《游園》裡的一段戲,但最后導演高群書卻說不用拍這段了。為此,高群書一再表示:“我覺得非常遺憾,鄭重地向蘇有朋道歉。”

  但道歉歸道歉,蘇有朋的昆曲技藝暫時還隻能“壓箱底”,導演該刪的戲還是刪得一干二淨。

  明星們苦學這麼多技能是否真有必要?對於這個問題,導演們似乎更傾向於“有必要”這樣的答案。

  導演王家衛認為:“我想拍出民國時期武林的真實感,所以演員不能是光有個花架子擺在那裡,而是要具備神似的內涵。不過,‘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而我這個戲要兼顧著看。那些老師說:‘王導你絕對有天分,練我們這個(武術)絕對行’,我說:‘我拍完這個電影再練’。也就是說,我不懂的時候,我可能會更清楚地看到,外行和內行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因為,你講得太深觀眾不理解,你講得非常簡單也不到位。而這個平衡需要我是一個門外漢的人來判斷。”言下之意,演員什麼都得懂,而用不用得上就由導演根據劇本來決定了。

  記者觀察:

  不犯低級錯誤是必須的

  對於演員來說,演得形似似乎更為重要。演員不必非得樣樣精通,演得像模像樣就達標了。沒有人要求梁朝偉必須先成為魔術師再接拍《大魔術師》,就像沒有人要求陳坤必須先獲得航空工程師學位、數學博士學位才能接拍《錢學森》一樣。所謂的形似更重視演員的演技,這才是演員的本職工作。葉德嫻在《桃姐》裡的表演入木三分,她也不過是在老人院體驗過生活而已,並不見得她長年入住老人院。所以說,觀察與模仿永遠是演員的必修課題。很多演員之所以挨罵,並非因為觀眾苛求,而是在於演員們本身的態度出了問題。比如拉小提琴的動作、比如彈鋼琴的手勢,你大可不必會這些樂器,隻要有心,隨便看一段相關樂器的演奏視頻完全就可以避免那些讓人受不了的低級錯誤。形似意味著不犯低級錯誤。

  學什麼像什麼,是對演員演技的要求。但如果沒有這份天賦,勤能補拙。很多演員都會這樣說:“經過學習能讓我更好地理解角色。”也就是說,反復地練習一門技能外,還包括對於這件事情的研究。如果演員花更多的心力去研究和了解他們所飾演的角色們擅長的東西,他的表演在細節上勢必更為豐富,更能讓人信服。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