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訪快慢節拍下的中國(新春走基層·聽真話 寫實情)--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追訪快慢節拍下的中國(新春走基層·聽真話 寫實情)

2013年01月28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人勤春來早,新春走基層,我們上路了!

  從哈爾濱到廣州、從江蘇連雲港到新疆阿拉山口,踏訪縱貫橫穿華夏大地的鐵路大動脈,記不清穿過多少隧道,數不清停靠多少站台,更尋不到一個簡單的故事穿插其中,但無數多維度的活劇天天上演,構成民族復興的一個個激越音符﹔綠皮車、和諧號,普快和高鐵的多樣性呈現,恰如共和國的前行旅途注定差別多異,感染激勵著新聞工作者傾聽民聲奮筆疾書:面臨的問題、隱憂甚至改革的瓶頸,今天的堅守開拓付出和犧牲,都是為了共同的明天更好﹔有理由堅信:無論快慢,路在腳下,沒有到不了的春天。我們繼續向著基層進發……

  

  記者全程體驗G79次京廣列車、D30次京哈動車

  高鐵時代的冷暖與期盼

  本報記者  田  豐  李  強  袁  泉

  1月25日10點,北京西站。隨著一聲汽笛鳴響,G79次列車駛出站台。列車將途經石家庄、鄭州東、武漢、長沙南等車站,於7小時59分后抵達終點站廣州南站。

  1月26日,D30次動車也開始了從哈爾濱到北京大約8個小時的旅程。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兵分兩路,分別乘坐G79次京廣列車、D30次京哈動車,全程體驗採訪,感受高鐵和動車上不同人群的冷暖與期盼。

  “不光省時間,主要是方便”

  採訪對象:武漢某公司銷售人員劉國慶

  1月23日從武漢到北京,25日從北京回武漢。頻繁出差對從事銷售職業多年的劉國慶而言是“家常便飯”。

  當記者問他這些年乘火車的感受時,老劉打開了“話匣子”。

  “最早時是坐綠皮車。1988年,我剛參加工作。單位在湖北武漢,家在河南駐馬店,這兩個地方就得走6個半小時。現在坐高鐵,北京到武漢才4個多小時。”劉國慶說,“更可怕的還不是時間長,而是沒有座。那個時候出差坐火車,每次都要提前准備好報紙。為啥?就是用來鋪著好有個地方躺著啊。躺車座底下那都不算什麼,我最厲害的一回還躺行李架上呢。”

  “行李架?”記者不禁抬頭看了眼列車行李架。劉國慶笑了,“那時火車的行李架可不跟現在的一樣,是一根根鋼管排著的,能擔動人。”

  “第一次坐空調車也很有趣,感覺既舒服又新鮮。”老劉接著說,“具體哪年記不清了,好像是從宜昌到襄樊,那之前我也沒見過空調車。上車前就看見車廂頂部並排著幾個‘大箱子’,后來才知道那是外置的空調機。”

  劉國慶告訴記者,他還坐過鄭州鐵路局的“中原之星”,“鄭州到武漢隻有4小時,不僅速度快了,列車員服務也好多了,當時特愛坐那趟車。”

  2009年,武廣高鐵開通。從那以后,武漢出差到廣州,劉國慶基本都坐高鐵。“時間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因為方便。廣州南火車站出來就是地鐵,不用擔心堵車。”

  “希望退休金,能再多漲點” 

  採訪對象:北京退休職工王治國夫婦

  “終於也有記者問我了。”當得知記者身份時,70歲的賈阿姨有些興奮。

  老兩口都是上世紀60年代初大學畢業,先是到部隊農場鍛煉,后來支援“三線”建設,1992年輾轉回到北京。“現在退休了,每月退休金3000多元,看病有醫保,門診超過1300元的部分能報銷90%。”王治國說,“兩個兒子也都已成家,我們先到廣州待3天,然后飛三亞,春節前回北京。”

  “是去度假啊,咋不直接北京飛三亞呢?”記者問。“這不是要感受一下高鐵嗎。速度真快啊,跟我們年輕時坐的火車,根本不能相提並論。”賈阿姨說,“我常跟老伴說,孫女也快上小學了,我們現在也沒啥任務了,有時間就找機會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到我們這歲數,健康、開心最重要。”

  “希望退休金能再多漲點,哈哈。”賈阿姨笑答:“其實國家挺關心我們的,已經連續幾年給企業職工漲退休金了。不過有一點我不太理解,企業退休職工的工齡每年是3.5元,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是4元。這錢相差雖是不多,但同樣都是為國家做了貢獻,這標准也該一樣才是啊。”

  “車速提高,感情變淡了”

  採訪對象:列車長張曉丹

  1月26日是“春運”第一天。記者乘坐D30次動車,開始了從哈爾濱到北京大約8個小時的旅程。D30次動車是2012年12月才開通的,從哈爾濱西到沈陽北這一段走哈大高鐵的線路,未來的京哈高鐵也將走這條線。

  列車長張曉丹雖然是80后,卻已有10年工齡了。他清晰地記得,2004年京哈之間開通Z16次列車,一站直達北京時的情景。“那時候剛上班不久,要去軟臥車廂競爭很激烈。自打有了動車,就不覺得軟臥新鮮了”。

  動車的開行,帶來了人流、物流、財流,也帶動了沿線的經濟發展。張曉丹告訴記者,東北人喜歡穿皮衣,以前人們買貂皮都要去哈爾濱,現在有了哈大高鐵,一個叫佟二堡的小鎮迅速地火了起來。“以前去遼陽那邊不方便,來回要三四天,現在基本上兩天就可以了,如果熟門熟路,知道去哪裡買貨,一天就可以來回。”

  談起車廂的環境,張曉丹說:“以前能擠上車就不錯了,有的還找不到座位號,行李堆在哪裡的都有,乘客間為了拿取行李吵架拌嘴是常有的事。現在旅客出行大包的行李少了,車上有專門的大件行李存放處,素質也提高了,車廂內幾乎沒有吵架之類的事。”

  記者環視了下車廂,旅客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玩電腦,有的在閉目養神……

  “也有不好的地方,以前的車廂裡很熱鬧,大家在路上可以聊天、打牌,現在車速提高了,人和人之間的感情也變淡了。到站時間大大縮短,人們之間說話的少了。如果是初次相識,就算坐在鄰座也不說話,”張曉丹說,能坐上一趟車就是緣分。 

  

  春運首日,記者登上“和田玉龍號”

  綠皮車滿載維漢情誼

  本報記者  胡仁巴

  5828/5次列車,由新疆和田開往烏魯木齊,是列簡陋的不能再簡陋得綠皮車,寄托著沿線500多萬人民的美好希望,被冠以“和田玉龍號”的美名。

  1月26日,春運首日。記者來到南疆最大火車站之一——和田站。9時30分,列車車身披著一層薄薄的細沙,隨著內燃機的轟鳴聲緩緩起步,穿越黎明,行進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  

  14車廂75號座位上的阿卜力提普·麥麥提與對面的張成成聊得正酣。他倆都是80后,一個來自南疆墨玉縣阿克薩拉依村,另一個家在湖北荊門東寶石橋驛鎮白馬村。他們一個去往烏魯木齊就醫,一個來南疆考察市場。

  “自火車通了之后,我們外出打工的成本下降了一大半。我在周邊縣市工地干活兒或撿棉花,打工養活自己,還能補貼家用。一個月用節省下來的路費買四五本書。這幾年我收藏了120多本書呢。”阿卜力提普說。

  “你有關於李嘉誠的書嗎?我喜歡讀寫他的書,裡面講了很多創業的故事。”張成成回應著這位十分健談的維吾爾族小伙。

  阿卜力提普與張成成都因家裡供不起學費,初中畢業就打工掙錢。一個轉戰南疆打工,而另一個南下廣州輾轉到烏魯木齊。

  “現在出行條件這麼便利,我要努力打工,讓妹妹好好上學,爭取完成學業。不能讓她再像我和弟弟一樣,因貧困早早打工掙錢。”阿卜力提普兩眼炯炯有神。

  “我這次是受老板派遣,來喀什考察電器銷售市場。”張成成透過車窗看著遠處的戈壁荒漠,眼中充滿期盼。

  列車在交談中不覺到了中午用餐時間。

  后堂裡,維吾爾族廚師阿斯克爾一邊忙著配菜,一邊介紹:“我們這趟車大多是少數民族旅客,吃飯比較講究,他們看到我做飯就放心了。如果遇到穆斯林群眾的封齋月,我們要尊重太陽升起之前和落山后才能進食的習慣,凌晨4點鐘就要准備一頓開齋飯。” 

  擔任此次運輸任務的和田五組列車長侯高旗說:“自火車開通以來,僅玉龍號的旅客發送量已接近270萬人。喀和鐵路路段條件非常艱苦,旅客以沿線居民為主,我們不僅要會雙語服務,而且要有愛心與耐心。”

  

  版式設計:蔡華偉

  欄頭題字:謝小青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