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國際社會和華人華僑更加公正、客觀、理性認識和了解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解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作出的道路選擇、創新的理論體系、逐漸完善的制度優勢,以及不斷為世人接受的中華優秀文化和核心價值理念,顯然是擺在我們外宣戰線工作人員面前的重大任務。
選擇突破口
破解海外受眾的接受難點,點燃海外傳播的新點亮點,強化海外傳播的競爭力、滲透力、影響力,應是當下做好黨的十八大精神對外宣傳的重點工作。
理清十八大精神對外宣傳要點,解決傳播什麼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閃爍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光芒,體現了中共高層光耀萬丈的政治智慧,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底蘊厚重,需要對外宣傳的內容很多。我們應當根據中央外宣辦的要求,抓住要點,集中在黨的十八大的主題,五年重大成就和十年歷史進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特色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最新成果,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民眾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良好精神風貌,以及為民辦事、改善民生等重點深化對外宣傳,寓普遍的道理於真實生動的事實傳播之中,化生硬的理念於活潑智慧的介紹之中。以情感產生共鳴,以亮點吸引眼球,以成就擴大影響,以智慧閃現火花。
借助國內國際最強傳媒和隊伍,解決提升海外傳播競爭力、影響力問題。當今世界,不僅經濟生產競爭激烈,傳播場域拼搏競爭也是“刺刀見紅”、場面火爆。提升我海外宣傳的競爭力、傳播力、滲透力、影響力,特別是省一級外宣部門,在資金、資源、人才、人力都尚待加強的情勢下,必須走“借船出海”、“嫁接外媒”的路子,以較小的投入,精悍的人力,換取影響深遠的傳播之效。十八大的海外宣傳,應當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媒體聯合、合作,借助他們的媒介平台傳揚我中華聲音。中國外文局有著廣泛而龐大的海外傳播陣地和專業隊伍,外交部門也有陣容強大的外交使節與翻譯隊伍,地方外宣部門完全可以借助他們的力量,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開展長期合作,對於地方進行十八大精神海外宣傳,將產生傳播力強、震撼力大、影響力深的效果。
研究海外受眾識讀興趣的特點,解決海外受眾理解並接受“中國制造”問題。在物質生產產品上有影響全球的“中國制造”,在新聞、文化和其他精神產品上也應有“中國制造”。這在文化界、知識界和相當多的公眾中已產生共識。有專家調查顯示,相當多的海外受眾對中國巨變表示欽佩,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深感興趣,對中共政策卻很少了解,甚至很難理解。這裡有文化差異問題,也有現實語境問題。因而花大力氣研究海外受眾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接受方式、理解方式等,變得十分重要。如何將剛性的黨的十八大精神,分解出若干軟性的新聞、資訊、文化產品條目和板塊,寓條文解讀於輕鬆閱讀之中,該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了解西方人或華人集中地公眾的閱讀習慣,以他們的口吻、筆調,化解十八大精神傳導出的中國理念,也是應當下功夫去做的事情。還有,合乎內在邏輯的理論體系傳播,應當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這樣的“中國制造”,哪怕帶有東方價值色彩,但隻要符合中國國情,西方公眾就是一時不能接受,時間長了應當會被潛移默化。總之,研究探討海外公眾理解並接受“中國制造”新聞、資訊、文化產品問題,是一個長時間困擾國人卻又不能不勇敢面對並不斷改進的問題,相信智慧的中國人和外宣工作者會在不久的將來,摸索出一條更好的路子。
創新手段方法
創新傳播理念應以提高文化含量價值取向為軸心。十八大精神中包裹著濃郁文化含量和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理念,這同此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戰略”一脈相承,也是提高我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必由之路。90多年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60多年新中國建設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形成了我國堅強的黨的核心領導、飄紅旗幟、特色道路、理論體系、優勢制度,以及令世人贊嘆的社會進步、經濟繁榮、民生改善……倘若這些能以文化的視角,藏之以文化含量和價值取向,在對外傳播中用西方人易於接受的審美觀念、閱讀興趣,加工包裝,其所產生的競爭力、傳播力、影響力將會大大提升。
創新傳播手段是海外傳播擴大影響力的最佳途徑。當今世界,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以其內容豐富、傳播快捷、互動性強、普及面廣等特征,越來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乃至各級領導層的決策。新興媒體、新興數字終端不斷涌現,新興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既為我們帶來管理上的難題,也為我們改進傳播手段(包括海外傳播)帶來難得的機遇。在海外傳播黨的十八大精神,應當借助新興媒體這一“高速列車”,裝載著中央外宣辦在十八大精神對外宣傳報道要求中指明的相關內容,快速傳播,迅猛出擊,先聲奪人,以佔先機。也可利用微博,撰寫博文傳播十八大理念。還應當利用我已積累的人脈關系,在西方主流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方面加強合作,借助其平台,傳我之形象。更應當通過在海外設立網絡分站網點、鏡像點,以及手機快報、移動終端、數字出版、動漫影像等新興載體,以文化、文學、文藝的面孔,蘊含之以十八大精神,傳播至海外受眾,讓他們在新的傳播媒介的欣賞閱讀中受感染、受浸泡,以期實現十八大精神海外傳播更加深入、透徹、久遠的目標。
創新傳播方法實現中國輿論“海外本土化”。這些年來,許多地方為更快捷地將我新聞、資訊、鄉訊落地海外華人華僑區域,在對外傳播上主動創新傳播方式方法。以福建的僑刊鄉訊為例,過去福建僑報、福州晚報海外版、泉州晚報海外版、僑鄉科技報等,開始走的是從國內向海外發行的路子,后來他們與海外華文媒體合作,如印尼《國際日報》、美國《中國僑聲》、英國《英中時報》、波蘭《環球周報》、南非《非洲時報》、馬來西亞《聯合日報》等,在當地建立印制點,國內傳版,國外印刷,當日就可以發行至海外華人受眾手中,大大縮短周期經費,深受海外受眾歡迎。電視方面,在海外通過“小耳朵”進社區、進樓宇、進賓館等已經十分成功。廈門市廣電集團在東南亞、港澳台的經驗做法和福建東南廣播公司與台灣36家電台聯盟,均已得到肯定。這些傳播手法的創新改進,滿足了海外華人華僑對媒介的接收利益,是他們獲取家鄉資訊的最好管道。黨的十八大對外宣傳,完全可以借助這些平台載體,在敘說家鄉故事、變化、業績、民情、風俗、風光之中,揉進十八大精神,通過長時間的傳播灌輸,達到對中華文化根祖脈的認同,進而達到對中華文化價值觀念的認同。為了進一步擴大我海外傳播的滲透力影響力,當下還應當繼續探索我知名媒體如何在海外建立站點並實現“本土化”問題。聘用當地華人或當地母語寫手做我海外媒體記者,用他們熟悉的語境、閱讀習慣、識讀興趣為我寫稿寫新聞,顯然是實現我媒介“本土化”的一招妙棋。通過開專欄的方式,遴選好題材、擬定好題目,借用當地名家、名嘴,以及有影響的政要、專家、學者、藝人等,為專欄寫稿,傳播我中華文化,實現我價值理念的西方傳播,分化受眾,同化學人,顯然是實現中華文化和十八大精神“走出去”的成功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