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電視,光“看”還不夠 多屏互動日趨普遍 --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電視收視率不斷走低 互聯網分流年輕受眾

未來電視,光“看”還不夠 多屏互動日趨普遍 

王雨琦  周飛亞

2013年02月22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春晚的流行語正鋪天蓋地,卻曝出收視率再創新低﹔年輕人紛紛“投奔”網絡,“電視將死”呼聲高漲。

  新媒體技術創造了新的傳播渠道,也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看電視的方式。從舉家圍坐熒屏前,到邊看電視邊刷微博,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在大、小屏幕間自由流轉,表達觀點、參與互動。受眾的影響力正沿著“媒體鏈”逆向蔓延,革新著從節目制作到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

  面對新媒體的擴張,電視的未來將通往何方?

  ——編  者  

  

  源

  邊看電視邊吐槽漸時興

  收視沖動源自交流需求

  央視春晚曾是全國電視觀眾的精神“年夜飯”,創下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神話。但近年來,春晚收視率一直在走下坡路。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的監測數據,2013年央視春晚在央視一套的收視率僅為11.36%,低於2012年的收視率17.37%,以及2011年的18.34%,跌入低谷。

  從收視數據看,央視春晚遭遇了“滑鐵盧”﹔但另一方面,春晚所引發的眾多熱門話題,卻彰顯著它的強大影響力:蔡明的“腹黑毒舌”、伴舞搶鏡哥、劉謙的“找力宏”……不少網站還專門開辟了春晚討論區,如百度貼吧就開設了“蛇尖上的春晚”網頁,讓網友投票選出“最雷人造型”、“最搶鏡觀眾”等。“刷著微博看春晚,邊看邊‘吐槽’,這才是今年的新潮流。”90后觀眾章俊陽說。

  不止是春晚,近幾年來稍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都會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比如《甄嬛傳》、《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傳統看電視的方式正在改變,觀眾從被動接受信息變成主動尋求交流。對不少人來說,互動的意義遠大於收看節目本身的價值。

  “我不喜歡看電視,可當我發現微博上大家討論的東西我毫不知情、朋友圈裡開始使用不知哪兒來的流行語時,就會去補補課。”一名網友說。在他們看來,電視節目經常制造可供討論的公共話題,收看的吸引力在於獲取談資,而參與話題則讓他們得到一種歸屬感。

  從這個角度講,收視率已經不再是衡量電視節目成績的唯一要素了。2013年,市場調查研究公司尼爾森將開始在美國電視市場推出新的收視率標准,該標准將“第二屏”(手機、電腦)上的聊天話題內容作為傳統收視率的輔助。

  析

  網絡資源擠佔傳統電視空間

  年輕受眾流失成不可逆現實

  收視率的下降與觀看方式的改變,少不了網絡媒體的“幕后”助推,也與受眾年齡階層的變化密切相關。

  當前,網絡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已能取代傳統電視的功能和優勢。“獲取信息是受眾對於傳統媒體最基本的需求,現在這個時代,僅僅依靠電視接收信息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欲了。”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剛說。

  相比於守在電視機前的被動等待,從網絡獲取信息的便捷性與可控性,顯然更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年輕觀眾都是忙碌的工作族,網絡的便捷性和移動性更能滿足需求,‘多屏生活’已經成為現實。”愛奇藝數據研究院院長葛承志說。

  況且,網絡還能為觀眾提供情感表達與釋放的空間。“今天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有更強的表達欲,看電視以外還要及時表達意見,甚至參與內容創作。”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唐遠清說,網絡使人們在更大范圍內得到回應,實現了共鳴和認同。

  相形之下,傳統電視觀眾群體已呈現出老齡化趨勢,年輕受眾的大量流失幾成不可逆轉的事實。為了奪回這片“領土”,很多電視台正根據年輕受眾的習慣特點改變節目制作方式。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節目,就將網友意見納入節目設計。“我們有3—4人的專門運營組在節目播出時實時跟蹤網絡動態、總結輿情。正因為一些觀眾在網絡上呼吁讓被淘汰的歌手重回舞台,節目組才決定增加復活賽。”湖南衛視總編室劇目中心主任湯集安說。

  而美國電視業在這方面走得更遠。美劇《犯罪心理》就曾根據粉絲呼聲拍攝第七季的結局。“美國編劇常常會關注網絡上粉絲的意見,並依此修改劇情走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曹書樂坦言,“成熟的電視制作往往重視與觀眾的雙向互動,這是電視生態的變化趨勢。”

  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也在積極行動。在購買電視台節目版權之外,視頻網站也開始介入節目制作。今年1月,愛奇藝與東方衛視簽署協議推出《頂級廚師》節目的網絡版,並將網絡自制內容推向電視平台。

  延

  電視業革新技術尋求多屏融合

  未來電視內容將精品化碎片化

  耳邊充斥著“電視將死”的聲音,傳統電視業不可能坐以待斃,正在探索從技術到理念的革新,以擺脫被網絡不斷擠壓的生存空間。

  據介紹,早在幾年前,歐美電視界就推出了“社交電視”這一概念,試圖將傳統電視內容與社交媒體融合起來,實現邊看邊交流,但推廣並不順利。有調查顯示,大部分觀眾認為這樣的智能電視操作復雜,平時隻能使用到普通電視的功能。如果追求智能化,不如直接選擇效果更佳的電腦。 

  目前,國內也已出現網絡電視,可以直接聯網收看海量的網絡資源。不過,願意“嘗鮮”的電視觀眾對此並不滿意。“網絡電視的功能有名無實,觀看網絡內容非常卡,節目基本沒有更新,提供數據服務還要收費。”北京市民陳筱景很失望。

  在業內,另一個開發方向是互聯網電視機頂盒。2006年,蘋果公司發布APPLE TV。國內的小米公司也曾在2012年宣布推出“小米盒子”,卻因沒有牌照迅速夭折。目前,樂視網已聯合央視播控平台推出樂視盒子,用戶需付費觀看網絡內容,能否成功還有待市場驗証。

  “電視的互動與聯網面臨很多問題,廣電、終端廠商、互聯網等的多方參與者帶來不可控因素。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已經脫離了傳統終端意義,目標是實現真正的融合。”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郭鎮之說。

  電視到底會朝著什麼方向“進化”?葛承志認為:“未來的電視只是家裡眾多屏幕中的一塊,和手機、電腦一樣,成為內容的載體,實現多屏共享。”從這個角度而言,無疑意味著“電視”概念的消亡。

  不過,也有一些專家對於電視的未來保持樂觀。“電視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電視台應當成為精品媒介內容的主要生產者,隻不過現代人看電視的方式會越來越靈活。”陳剛說。

  而觀看方式的改變,也將對電視內容提出新要求,有專家認為節目內容會更“碎片化”,更符合年輕人的收看習慣。此外,口味的分化也將導致電視制作更加眾口難調。而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張濤甫教授坦言,“將來的電視節目很可能為吸引眼球而變得過度娛樂,我們應當警惕。”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