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 疏遠你我的“第三者”--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在你身邊,你卻在玩手機 

手機 疏遠你我的“第三者”

2013年03月22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50后”陳希國

  “60后”李茂銀

  “70后”周 穎

  “80后”馬薪蕊

  “90后”程義志

  “00后”魯一諾

 

 

 

 

  新聞回放

  日前,有一條微博被網友廣泛轉發“每每聚會都有一堆人黏著手機不放,很讓人討厭。那麼,吃飯時全部交出手機,誰先受不了去碰手機的人就要買單!”這條微博引發了人們對手機不離手現象的關注。

  手機進入人類社會已近40年。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越來越輕便,越來越普及,越來越智能化﹔另一方面,伴隨科技的日新月異,一些人卻陷入過度依賴手機的困境。如今,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生活正越來越多地被手機控制,人情味和人心的距離正在變得越來越遙遠。

  

  交流的“殺手”

  ■ 陳希國

  吉林九台  退休干部

  “50后”

  調查顯示,現在用智能手機刷微博、玩游戲、收發郵件、瀏覽網頁的人越來越多,其中77%的人每天開機12小時以上,33.55%的人24小時開機,65%的人表示:如果手機不在身邊會非常焦慮。在候車室、候機廳、劇場、電影院、飯店等場所,我經常看到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都在埋頭擺弄手機,有的甚至連廣播通知檢票都聽不見。

  我家3個女兒、3個女婿,還有兒子、兒媳婦,都愛玩手機。平常各有各的事要做,沒有時間聚會,隻有在節假日才能大團圓。就說今年春節吧,本來十多口人聚會,會談笑風生,很熱鬧的。可是他們每人拿著一部手機,有的玩游戲,有的發短息,有的看新聞,有的發微信,有的看微博,有的上QQ聊天兒,五花八門……個個玩兒得津津有味,互相間很少有語言交流。就連我和老伴兒想和孩子們嘮磕、交流交流感情都成了苛求。甚至飯好了,老伴兒一遍又一遍地喊,眾人才勉強撂下手機,上桌緊忙吃兩口,一下桌又操起手機繼續玩兒。一種由於對手機過分依賴而形成的現代心理疾病——“手機依賴症”,就這樣在我家悄然現身了。

  春節過后,我分別做兒女們的思想工作,結合實際給他們講了手機依賴症種種表現:表現之一,手機不離身,沒手機就像丟了魂兒一樣﹔表現之二,手機沒有信號或信號弱時,持機者就心煩意亂,焦慮不安﹔表現之三,手機不是白玩兒的,需要錢,日積月累,開銷不小﹔表現之四,出現幻聽症,常常覺得手機鈴聲響了,可是拿出來看看又沒有﹔表現之五,持機者還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狀況。

  我對子女說,你們眼下還屬於對手機輕度依賴,及時糾正,還是沒啥問題的。我要求他們多與人交談,多讀書、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多聽聽音樂、外出散步、郊游、健身。能夠不用手機完成的事情,盡量不用手機。等你們慢慢戒除過分依賴,咱們家才能回歸往常彼此間暖暖的親情和情感交流。

  工具非玩具

  ■ 李茂銀

  四川樂山  中學教師

  “60后”

  作為老師,我打心眼裡很羨慕這些“90后”、“00后”學生,他們出生成長都趕上了好時代,吃穿用住行都新潮而便捷,他們消費、享受的許多東西是我那代人根本想都不敢想的,比如手機。

  如今手機早已普及,其智能化在帶來生活質量提升、信息便利豐富的同時,也讓人由衷感受到這種“突飛猛進”背后的尷尬與無奈。

  就比如課堂上,我正在講台上講課,突然傳來一陣“咯吱咯吱”的短信震動或者一段流行樂、甚至惡搞音樂的來電提示音,整個氣氛頓時就被破壞了,往往需要幾分鐘才能平復下去。

  我隻要有課,進教室前都會關機或者至少設置為靜音,我也這樣要求學生,但還是會有各種“雜音”層出不窮。

  現在我們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強制學生不用手機或者上課關機,我總覺得也有些不人道。但有些學生不分場合時機,甚至故意炫耀手機的音響質量,我總會毫不留情地給予批評。

  如今的手機更加多功能、人性化,加上3G上網功能,儼然就是一部“掌上電腦”,“工具”的初衷逐漸褪色,“玩具”的功效日漸凸顯。

  我在學生公寓查鋪時,發現大半夜還有不少學生窩在被子裡,用手機看電影、上QQ、讀小說、玩微信,而這些學生八成以上原本都有400度以上近視,這樣熬夜“用功娛樂”,對脆弱的視力而言,更是一種摧殘。

  在我看來,不論網絡、電腦,還是手機,作為工具使用,當然受益匪淺﹔但如果傾向於當作玩具來娛樂,那自然弊大於利,得不償失。

  黃自宏整理  

  我們被“強迫”

  ■ 周  穎

  北京  媒體人

  “70后”

  一日,我在衛生間洗漱,隱約聽到手機響,於是大呼:“老公,快把我的手機拿來!”老公說:“沒聽見響啊。”我堅定地說:“響了,一定響了。”著急忙慌從衛生間出來,找到手機一看,沒有任何提示,連個垃圾短信都沒有。我說:“那就是你手機響了。”老公開玩笑地說:“你手機強迫症了吧?”

  上述情景,在手機如此普遍的今天並不陌生。公共場所,一個手機鈴聲響起,很多人同時拿出手機查看的景象早已司空見慣,甚至即便沒有鈴聲,大家依舊頻繁地從身上各個角落掏出形態各異的手機查看。這種現象,在心理學家看來,是強迫症中的又一種典型病例——手機強迫症。

  再上網查查,一查嚇一跳。原來,除此之外,如果常常無意識地過於頻繁利用手機玩游戲、發微博、查信息等,即使每次查看手機的時間不超過30秒,也屬於強迫行為。當事人明知這種行為沒必要,就是不由自主地要這麼做。

  智能手機的出現,使手機真的成為信息時代的“戰斗機”。查大事,閱小情,手指一動,消息自然來。各種網絡客戶端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使得交友、購物和互動等成為指尖上的游戲,世界就這樣被折成一個小方塊,揣在了我們兜裡,然后不知不覺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依賴,從工具變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變成了有些人的精神附著體。

  手機被我們刷來了新鮮資訊、虛擬空間和網絡生活,更刷去了家人間的溝通交流、朋友間的見面擁抱和濃濃的書香味道。手機讓世界變小,卻讓人少了探索世界的熱情﹔讓距離變短,卻少了他鄉遇故知的情懷﹔讓朋友變多,卻少了一句話、一杯酒的真心碰撞。朋友,我們是否有勇氣向手機說不,讓它永遠停留在我們生活字典裡的工具欄中?

  指尖的“毒癮”

  ■ 馬薪蕊

  北京  影評人

  “80后”

  有天一大早擠上地鐵,才發現沒帶手機,遺憾著看不了新下載的美劇,無法閱讀手機報……回顧周邊地鐵一族,或在閱讀小說,或沉迷於激烈游戲中,或陶醉在微博微信中,或抱著iPad看大片,隻有我獨自發呆,無所事事。更可怕的是上班后,誰都聯系不到我,讓人魂不守舍。曾經幾次,對面領導手機響,誤以為是我的微信在召喚。就這樣,狼狽的一天結束,回家一看,10多個未接電話、20個短信,眾多未回復微博、微信,目不暇接。

  一次同學聚會,老同學見面點完菜就各自拍照,然后邊吃邊發微信,使得現場氣氛很不活躍。直到快結束時,有男同學大喊一聲,“你們先別忙乎了!”才想起同學之間應該敘敘舊,聊聊主題。難怪有公司老總開年會提議,“大家統一泡溫泉,看你們誰再玩手機!”試想一下,如果同事們在講話,而你的指尖在犯毒癮,是不是對別人不尊重呢?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周邊的人全都變成了把手機當對講機的保安(微信語音),你又會作何感想?

  近日,同事的手機丟失,他發瘋似的找,還一再強調,我的一切都在上面,照片、記事本、電話簿、我的……所有隱私。也許我們和他一樣,是24小時不離不棄的手機依賴者。曾幾何時,手機早已成為我們最最親密的愛人,絕對不能分離的親人,否則寸步難行,失魂落魄。

  手機讓生活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人情冷漠。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指尖上的操作並享樂虛擬人生,忽略了面對面的真情交流和換位思考。回想一下,當年的一封家書帶給人們的那份牽挂與溫情,是我們現在生活所不能體會的一種人生感悟,也許那才是一種真情實感的流露與寄托。

  渴望真生活

  ■ 程義志

  北京交通大學學生

  “90后”

  在教室、宿舍、食堂、操場和校園的每個角落,每位同學的兜裡都揣著一部智能手機。我周圍的同學朋友,早上睜眼起床后的第一件事——用手機看時間看短信﹔上課聽得累了無聊了——用手機看小說玩游戲﹔食堂吃飯間隙——用手機刷微博刷微信﹔回宿舍休息了——用手機跟朋友通個話敘個舊﹔熄燈了,爬上床了,還要將手機拿到枕邊,上上網聊聊天后才能安然入睡。如果手機突然從生活中消失了,我們都會抓狂。

  我得承認,今年過年回家,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每次陪爸媽聊天,說了10多分鐘就沒話了,電視又不好看,同學又離得遠,不玩手機,我都不知道去干嘛。

  學校偶爾也會組織些活動,不過吸引力不大。班級倒是每一兩個月搞次聚會,但也有一部分人不來參加。有些同學是因為家庭貧困,不願出這個份子錢,還有些同學是性格孤僻,不喜歡熱鬧。而電腦游戲的盛行,讓願意出門進行體育鍛煉的同學變得越來越少。除了學習,剩下大把的時間裡,真的挺無聊。一旦走出宿舍沒了電腦,智能手機就成了我們消磨時間的最佳工具。時間一長,手機癮就戒不掉了。

  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我的生活裡能多出現些男女同學聯誼、踏青郊游、運動健身之類的活動,我會滿心歡喜地拋下手機,真真正正地去擁抱生活,了解同學,結識朋友。可惜現在,學校和班級能提供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本報記者  汪靈犀採寫  

  不做“手機娃”

  ■ 魯一諾

  河南省南陽市第12小學

  “00后”

  以前,我回到家中做完了作業,就喜歡玩媽媽的手機,特別喜歡手機上的各種游戲。一次,我見媽媽心情好,就對她說:“媽媽,你就給我一個手機吧。”媽媽說:“不行。”我說:“我不會因為玩手機耽誤做作業和學習的。”經過我的不凡“嘴功”,媽媽最終心軟了,就把一個爸爸暫時不用的手機給了我。

  我太興奮了,拿起手機就玩游戲,還把手機帶到學校,課間時,和幾個要好的同學一起玩,他們很羨慕我。后來,老師看到了,讓我把手機帶回家,不能再在學校裡玩。

  今年春節回到鄉下老家,我和叔叔家的弟弟一起玩手機,玩得顧不上和爺爺奶奶說上一句話,顧不上爺爺奶奶喊我們吃飯,爺爺很生氣。

  爸爸把我叫到跟前,教育我說:“兒子,我們快一年沒回老家了,爺爺奶奶很想念你。你回到了老家,就那麼幾天時間,非常寶貴,要和爺爺奶奶多聚一聚,多說說話,陪陪他們,不能光是玩手機。手機可以打電話、發短信、聽歌,是我們工作生活的好助手,但用的時間長了,浪費時間,傷害眼睛,還輻射身體,影響健康,會產生手機病。”

  聽了爸爸的話,我很慚愧,就不再長時間玩手機,而是多多陪在爺爺奶奶身邊,和他們聊天,還一起散步,一起快樂地過了春節。

  后來,我從電視上得知,現在還出現了一大批“iPad娃娃”,走到哪裡都捧著iPad,幾米之內也在網上聯絡。我想,我不會像他們那樣的。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