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兩會上的媒體角色--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中國青年報:兩會上的媒體角色

丁先明

2013年03月21日07:54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手機看新聞

  對於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的媒體報道,証監會前主席郭樹清總結發現,“差不多三分之一,我們說什麼你們報什麼﹔差不多三分之一,跟我們說的不一樣﹔還有三分之一,差不多是斷章取義,甚至無中生有。”看到郭樹清如是評價,作為兩會記者,我很受觸動,兩會記者確有需要反思之處。

  一是准備工作不足。兩會議題極其豐富、信息應接不暇,記者必須得有充分的積累,至少該提前做些功課,應該知道自己想採寫哪些題目。可這屆全國兩會的許多場合,不少記者往往是看見有人圍堵,還沒搞清楚被圍堵的是誰,就趕緊掏出錄音筆,正所謂“你說什麼我記什麼”。等採訪對象離開后,很多記者還面面相覷地互相打聽剛才發言的是“哪路神仙”。也因此,今年人民大會堂北門屢次上演“堵部長”大戰,記者個個摩拳擦掌,但果真堵住某位部長,很多同行又一下想不出該問點啥,大家似乎都在等待別人提問,更遑論提出有質量的問題。

  另一個反思在於媒體“快餐化”的操作方式。兩會是快節奏的新聞大戰,迫使上會記者往往白天聽到隻言片語,晚上就要寫出數百字的消息甚至數千字的深度報道,其質量可想而知。由於前期准備不足、專業積累不夠,一些媒體的兩會報道自然難以觸及核心問題,某種程度上陷入自娛自樂。

  反思之三是媒體的娛樂化傾向。每年兩會,明星代表、委員往往最受追捧,一些花絮、花邊新聞甚至佔據了主要版面或時段,真正關系國計民生的議題往往被人忽視。甚至有個別記者,把採訪當作追星。此次李克強總理的記者招待會結束后,就爆出有記者搶總理喝過的礦泉水、搶發布會請柬。這類“極品記者”極大敗壞了外界對媒體及記者的印象。

  在政協新聞出版界別的小組討論會上,當著眾多同行的面,一名記者出身的政協委員狠狠批評了兩會記者的種種不妥行為,還一度引發“明年兩會是否應該限制記者採訪”的議論。

  面對上述委員的批評,另一名來自媒體一線的政協委員,在承認記者存在種種不妥的同時,也呼吁能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畢竟,在媒體高度商業化的當下,記者敬業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兩會期間,有記者深夜向一名代表發出求救短信:“求求您,您就說一句吧,哪怕隻說一句,我就能完成稿件了。”這名代表感慨,兩會期間身負限時交稿、業績考核、謀生糊口以及宣傳紀律等多重壓力的記者,想不浮躁都難。

  面對喧囂和不適,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記者。如今的兩會採訪已經很開放,但不少代表委員特別是官員出身的代表委員,確實還習慣於躲避媒體。有些代表、委員在會上的發言很精彩,但考慮到火藥味稍濃,會要求媒體不要公開報道。

  再者,兩會的開放氛圍不應隻局限於會議期間。如果部長們平時就能多給記者一些採訪機會,記者就不用全圍在北門蹲守部長,更沒人願意沖進衛生間堵部長﹔如果政府部門能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第一時間就輿論熱點問題發布權威信息,媒體就不用在兩會期間就某個熱點問題喋喋不休地追問。

  這是一個快節奏時代,在熱熱鬧鬧的兩會過后,記者也應停下腳步反思反思。當然,會議組織者、代表委員等各方也應反思。唯有如此,兩會報道才有望告別喧囂和浮躁,進入良性互動的循環。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