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青歌賽”規則變化的背后--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央視“青歌賽”規則變化的背后

李鬆

2013年04月02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漫畫
  李建華

  央視正在舉辦的“青歌賽”,與上一屆相比賽制有所調整,“原生態”作為一種獨立唱法被取消,歸入民族唱法之中,這一調整引發了較為廣泛的文化關注。

  從規則上看,這一屆“青歌賽”選擇“民族唱法”的選手,必須要過演唱所在地區傳統民歌這一關。這個變化,表達了主辦方傳承與創新並舉、追求“民族唱法”百花齊放的良苦用心。

  “原生態”演唱作為一個概念,是對我國多民族長期以來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和方法體系的聲樂藝術傳統的歸納總括,本不是單一方法,而是一批方法。此次比賽將其歸入民族唱法,無疑是一次具有積極意義的嘗試。如果通過此舉,能使所謂“民族唱法”回歸民族聲樂藝術的“豐富性”本位,對我國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無疑是功德無量。

  本來,“原生態”的誕生,就是對“民族唱法”狹隘定義的一種反駁,是繼承多樣性中國聲樂傳統,發展多樣性民族唱法、多樣性流行唱法、多樣性“學院派”唱法和多樣性“合唱(多聲部)”的一種文化訴求。反觀“民族唱法”,由於長期以來理論研究的缺位,聲樂界對此一直沒有一個科學的界定,僅僅在技術實踐層面表現出一些認知,諸如“一種最科學的聲樂訓練方法”、“學院派”、“民美”、“民通”、“用美聲方法訓練普通話演唱”等等。這種技術的標准化要求,在一段時間裡主導了青歌賽的“民族唱法”,其正面意義是較好地解決了普通話與西方歌劇演唱訓練方式(美聲唱法)之間的關系,迅速培養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藝術人才,其突出的特點是在聲樂技術上可以與“美聲”媲美,在語言掌握上可以較好地做到普通話的字正腔圓。在西方聲樂技術的中國化上,這種標准化的訓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貢獻。但是,民族唱法是多樣化的,如果“一法獨秀”,同質化傾向必然越來越嚴重,必然會產生聲樂教育和舞台呈現上的“千人一面”現象,對我國聲樂藝術的多樣性發展必然造成傷害。因此,民族唱法應該是基於民族聲樂豐富的唱法基礎上的“演唱方法”,原生態是民族唱法的“文化基礎”,而不是與之並列的一種方法。

  民族聲樂藝術絕不是不要科學方法,但一定是多樣性方法的和諧共榮。回歸到文化層面,各種約定俗成的演唱方法,其文化意義、教育意義、技術意義都有必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探索。比如,“美聲”應該是所有美麗的歌唱﹔“民族”應該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具科學方法的藝術表現﹔“流行”應該是更加具有廣泛包容能力的當下創造。

  因此,我們倒是應該可以期待從中國民歌“原生態”走出來的王昆、才旦卓瑪、何繼光、馬玉濤、郭頌、阿寶、王二妮,從中國戲曲“原生態”中走出來的梅蘭芳、紅線女、郭蘭英,從中國曲藝“原生態”中走出來的駱玉笙、張小軒、夏荷生、徐雲志等等,與從青歌賽中走出來的彭麗媛、宋祖英、閻維文,共同構成我國聲樂藝術百花齊放的文化生態。

  以此為目標,“原生態”在此屆“青歌賽”中回歸民族唱法的探索,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希望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聲樂藝術都能夠從各自的“原生態”文化藝術土壤中成長起來,登上央視“青歌賽”的舞台展現美好風採,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創新和發展,為百花齊放的美麗中國,增添動人歌聲。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