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讀了錢江同志在《社內生活》報上連續發表的介紹《人民日報》誕生歷程的文章后,作為人民日報的一名工作人員,我深為我們的報紙所獨有的那麼悠遠、深厚和波瀾壯闊的歷史,還有那麼多值得紀念的人和事而驕傲。但畢竟歲月無情,經歷那個時代的許多老報人已相繼走了,一些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也隨之被漸漸淡忘,一些帶有那個時代印記的老物件兒(如當年傳稿用的老式電報機、排字房等)也早已被不經意地丟棄。因而,為了留住自己的歷史,留住自己寶貴的文化遺產,也為了以后更好地研究我們的報紙,我們應該有座博物館。
近聞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新建了一座戲劇博物館,展出的圖片、實物及書信、日記、手稿等,讓觀眾仿若“沉浸在一部立體的話劇史裡。”(引自本報6月22日徐馨採寫的《北京人藝博凝聚五十五年心血》一文)這對人們了解話劇、培養話劇觀眾該是一件多麼有益的事情。據說該院籌建戲劇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發現隨著老藝術家的離去,大量戲劇資料和文物都散軼了。”聯想我們報社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人民日報的歷史長河裡,曾經有過一長串耀眼的名字:范長江、張磐石、鄧拓、袁水拍、郭小川、華君武……誕生過難以數記的名篇佳作,也發生過許許多多影響深遠的事件。所幸還有一些建社初期的老同志尚健在,為了抓緊搶救、整理和給以后留下更多的“積蓄”,我們也該建座博物館。
關於這種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博物館處處長尹建明同志表示:“我們鼓勵建設有特色的專題博物館。隨著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日漸升溫,專題博物館將成為主力軍。”(引文同上)
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大家都會把有價值的東西交給它。而對新入社的年輕同志,他們也可在此溫故知新,隻有了解自己的報紙,才能喜愛自己的報紙。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博物館,我們就又多了一個宣傳人民日報的媒介。記得不久前,本報圖書館首次對外展示了如《向導》周刊、《紅旗日報》、《解放日報》等一批黨中央機關報珍藏本等藏品。據聞本報圖書館現珍藏著近百種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出版的報紙,這些是研究黨的機關報史和根據地報刊史的珍貴實物資料,不少已是存世孤本。因此,當清華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的學生來本報爭睹這些藏品時,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覺得不過癮。如果我們有了自己的博物館,已有的藏品就不用長久塵封在倉庫裡,而可以對社內外長期展覽,讓更多的人通過了解人民日報,了解黨史,了解中國新聞史。
明年就是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了,可以說,人民日報因了她的特殊地位,其歷史也折射了中國社會半個多世紀發展變革的一個個側面,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塊塊版面無不烙印下時代生活的一個個悲喜瞬間。為了這張報紙,多少人為之殫精竭慮,為之辛勞筆耕,為之苦樂一生。我們應該銘記這一切。
建議在現有條件下,先建設一座規模不大的館室,並為廣泛征集(如將鄧拓的辦公桌等散置的實物盡快收集起來,而這些老物件兒不單單是一種物質,它們已把深遠的歷史內容注入進去)、保護和展示之用。以后還可逐步充實擴展使用功能,如舉辦專題展覽、學術講座和沙龍等。到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博物館的那一天,再有客人來訪,除了人民網、金台園……我們還會自豪地說:歡迎參觀人民日報博物館。 (來源:《社內生活》2007月07月13日 第4版(副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