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2006年盛夏的一天,我收到一份來自德國漢堡的特殊禮物:一張刻有20多張人民日報“老照片”的光盤。
將光盤插入光驅,不大工夫,一張張散發著濃濃歷史氣息的“老照片”躍入眼帘:王府井大街潮水般涌動的“藍色”人流、裝載著一捆捆人民日報正駛出報社大門的“大解放”、聚精會神查驗出報質量的印廠女工……。望著這份珍貴的禮物,我在新編輯樓接待庫默爾夫婦的情景歷歷在目。
春節剛過,德國《漢堡晚報》的一對記者夫婦造訪本報。女的叫瑪格麗特·庫默爾,五十多歲,頭發金黃,講起話來慢條思理,臉上始終挂著笑意。乍一落座,她便開門見山自我介紹起來:“30年前,我們曾訪問過位於王府井的貴報,記得當時採訪過一位副總編,好像叫安崗。這是我們夫婦30年后再次訪問中國,要策劃一個對比式專題採訪。”接著,她不無遺憾地說,“前幾天,我們跑了幾趟王府井,已認不出當年的人民日報了,當時的辦公大樓已改造成一家商店。除了這棟大樓外,找不到任何人民日報的印跡了。但大樓還是讓我們非常激動,讓我們回憶起30年那次難忘的北京之行。
當我們交談時,高個頭、披一頭卷發的馬丁·庫默爾先生始終撳動快門,從各個角度“?裡啪拉”地為我們拍照。瑪格麗特是文字記者,馬丁是攝影記者。30年前,夫婦二人就“圖文並茂”,向德國讀者客觀介紹了“文革”后期真實的北京、真實的中國。
馬丁先生插話說:“我1976年4月採訪王府井人民日報時,曾拍攝了不少黑白和彩照,回國后發表在《漢堡晚報》上。”他一邊說,一邊從挎包取出一張泛黃的《漢堡晚報》,畫面上的王府井人民日報生動地呈現在我的面前。我隨口介紹說,2008年將是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報社正准備編印一本簡介畫冊。沒成想,庫默爾夫婦欣然提議,願意將30年前拍攝的人民日報“老照片”貢獻出來,供我們編畫冊時採用。
每當我望著一張張“老照片”,便思緒難平,感慨萬千。這些“老照片”畢竟走過了30年的迢迢旅程啊!它不僅見証了人民日報30年來翻天覆地的巨變,也凝聚著庫默爾夫婦對中國人民深厚感情。30年光陰似水,人民日報早已走出繁華的王府井,來到了樹木蔥籠、高樓林立的金台西路﹔60年歲月如歌,人民日報早已走出炮火硝煙中的裡庄,發展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和強大傳播能力的現代傳媒機構。
庫默爾夫婦還隨光盤寄來一份人民日報“老照片”清單。上面寫著:“1976年4月5日(周一),採訪王府井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安崗,黑白照片7張,彩照2張﹔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報王府井辦公大樓,黑白照片4張,彩色照片4張﹔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報辦公大樓前的王府井街道﹔1976年4月5日(周一),人民日報裝訂車間黑白照片3張﹔4月5日、6日、8日的人民日報版面黑白照片3張,3月20日版面的彩色照片1張﹔2006年年4月19日(周四)拍攝的人民日報王府井辦公大樓原址,彩色照片1張。”
在清單最后,庫默爾夫婦還未忘記在右下角注明“版權歸馬丁·庫默爾所有”。從清單的“不厭其詳”,到“版權所有”的注角,再到一諾千金的舉動,庫默爾夫婦身上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重諾、守信、細致、縝密的品格可見一斑。這種一絲不苟的職業精神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嗎?
今年6月15日,我們將迎來自己的節日──人民日報創刊60周年。60載崢嶸歲月,60載前赴后繼,60載挺立潮頭。此時此刻,有多少精彩的人民日報“老照片”值得我們去端詳、去回望、去品味、去懷想啊!
(來源:社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