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1948年12月18日,在河北省平山縣編輯出版的華北《人民日報》以頭條大字標題向解放區人民宣告:“我軍緊緊包圍北平”。
中共中央決定,抽調新華通訊社總社、華北總分社和華北《人民日報》的部分工作人員,由當時原任新華社總編輯的范長江率領,立即北上,准備在北平解放的時候接管國民黨的新聞機關,建立我們的新聞機構,開展我們的新聞工作。
被抽調的人員乘運送軍糧的卡車,日夜兼程,向北平方向前進。到了良鄉,暫駐待命。
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市工作部負責人通過北平地下黨組織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學校挑選了20多位黨員和進步青年,把他們送到良鄉,參加籌辦《人民日報》北平版和新華社北平分社的工作。我們都換上了近於土黃的綠色軍裝,左胸前和右臂上綴了解放軍北平軍管會的符號,列入軍管會的編制。
范長江、袁勃、李庄等同志組織新老採編人員學習黨的城市政策和新聞業務,指揮和輔導一些記者到已經解放了的長辛店、豐台、石景山等地的工廠和部隊裡採訪和實習。
1949年1月24日,我們這個新聞工作小分隊從良鄉開拔北進。先乘火車到長辛店,后換乘卡車,經過盧溝橋,到了北平西郊。仍然不能進城,暫住郊外待命。被安排到青龍橋附近山腳下的董四墓村,借程硯秋的別墅———“程家花園”住了一個星期。
1月26日新華社播發的《中共發言人談和平談判問題》中,第一次出現了“北平問題和平解決”八個字,卻沒有為此單另發布消息。1月28日夜截稿后,新華總社通知各分社和報社,將要增播《我軍完全解放北平》的消息,而且正式播發了“慶祝北平解放”的口號。我們坐等到天亮,卻又收到新華總社通知《我軍完全解放北平》的消息“留播”。這時,我們的電訊工作人員收到新華總社來電,要求告知《人民日報》北平版什麼時候出版,以便確定什麼時候播發已經定稿發到新華總社的《人民日報》北平版發刊詞———《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我們當時連究竟什麼時候才能進城也還不知道,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答復。情況一天幾變,連相當高級的負責同志也說不准。
作為中共北平市委和軍管會的機關報,《人民日報》北平版該以什麼樣子在北平人面前出現呢?
首先,當然要正確地及時地傳播中共中央、北平市委和軍管會的聲音,准確地迅速地反映時局的變化、接管工作的進展、人民群眾的要求。世界大事也要讓廣大讀者知道。要使北平人耳目一新。
其次,為了盡可能提供全市人民渴望了解的共產黨的政策、方針和新消息、新觀點,必須有相應的篇幅,配備一定的版面。起初,市委領導同志考慮到進城之初事情千頭萬緒,分不出多少時間考慮和指導報紙工作﹔如果對報紙放手不管,又擔心在時局轉變的重大關頭報上出了差錯會發生難以挽回的消極影響。因此,決定《人民日報》北平版暫時每天隻出四開兩版。編輯部的同志們認為,在時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動的時期,必須發表的中央的政策性文告和重大新聞很多,本市的重要消息和公告性新聞也不可缺少,兩個版面不敷分配﹔而且隻有兩個版面也顯得太單薄,與北平這樣一個大市的黨報的身份也不相稱,在國內外會有不好的觀感。因此,以每天出對開四版為好。
1月30日晚上,編輯部負責人袁勃參加市委會議后回到“程家花園”,說市委同意我們的意見,每天對開四版﹔要我們立即把創刊號的主要稿件編排停當,准備明天上午10點鐘出發進城,去接管國民黨的《華北日報》社和中央社北平分社,並立即出版《人民日報》北平版,發布新華社電訊稿。
大家緊急動員,通宵達旦,按照多日的設想,把一切應該准備的事項都做好了。1月31日,農歷正月初三,下午大約4時,我們這支30多人的新聞隊伍才帶著稿件、版樣、電台、行李、干糧,分乘三輛卡車,從西郊直奔城內。
我們這支新聞工作隊伍是最早進城的非軍事人員。幾個新聞單位是在北平最先接管的一批非軍事機關。
范長江等先到王府井大街去作接管《華北日報》社、開辦《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初步安排。李庄等到西長安街石碑胡同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開辦新華社北平分社(同時也是《人民日報》北平版的採訪部)。我們30多人站在卡車上,暫時停在東長安街南邊的御河橋(今正義路)路邊,急切地待命。夕陽西下的當口,這三輛卡車終於駛到了破舊淒清的《華北日報》社大門外。
國民黨的《華北日報》社留下的交接人員拿來一份顯然不清的“清單”,我們的接管人員到社內各處一一驗收。原有一台一個鐘頭能印10萬份報紙的大輪轉機,還有四套制版設備,在《華北日報》社長張明煒逃跑之前被他毀掉了。在工人保護下,還有一台小輪轉印刷機能運轉﹔一座排字房還能使用。此外,靠近米市大街的煤渣胡同,有一處附屬於《華北日報》社的英文報社和張明煒的“公館”。我們接管了那些空房子。
本來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准備,要在2月1日早晨使《人民日報》北平版同北平人民見面,正式宣告北平已於1月31日完全解放。范長江、袁勃一邊安排專人做接管清查和安全保衛工作,一邊領導大家全力投入報紙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可是,市委極度慎重,要我們“不必倉促上馬”,而要先了解一下新的環境。彭真同志向我們指出:時局急速變化之中,人們對許多涉及政策的問題非常敏感。事先准備的稿件,有些恐怕已經不再適用。要再做一番准備工作,再次修訂一下發稿計劃,以免忙中出錯。
因此,2月1日隻編印了一期內部試版。《人民日報》北平版延至2月2日(正月初五)才正式出版。按照市委指示,創刊號全部版面都要送給市委領導同志審定。大樣在半夜裡就都送去了。早晨過去了。中午過去了。報社工作人員著急,等著看報的群眾著急。大群民眾和報販在王府井大街報社大門外聚集不散,翹首盼望。太陽到了西山上面的時候,市委審查通過的大樣終於送回報社,創刊號開印了。頭一次看到快速轉動的輪轉印刷機印人民自己的報紙,我們是多麼高興啊!血液流動的速度似乎也加快了。
創刊號以最顯著的位置在這個新解放的大城市發表了1月1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關於時局的聲明》,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八項和平條件。根據中央指示,全文登出12月25日中共權威人士評戰爭罪犯一文,加注說明其中杜聿明已被俘,傅作義已因率部接受改編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可望將功折罪。同時發表了解放軍兩年半的戰績,以及不久前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林彪、羅榮桓兩將軍的名義給傅作義將軍的一封信,其中指出:“任何頑抗必遭覆沒,和平解放可望折罪,保護數百萬人民之生命財產,數千年之文化古跡……”同時發表的還有平津前線司令部布告。這是一份安民布告,宣布約法八章,主旨在於保護人民,警告頑敵,維護秩序,防止破壞,講清政策,申明軍紀。
創刊號還發表了愛國民主人士55人對時局的意見。
社論《為建設人民民主的新北平而奮斗———代發刊詞》中,向北平人民庄重地宣布了“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政策,提出了發展新文化和培養大批革命干部的目標。社論把廣大人民作為北平的主人對待,激發人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豪感和責任感。
頭一天的副刊上發表的主要作品是記者杜展潮採寫、經過范長江潤色的特寫《解放石景山的英雄們》。
這樣一份報紙,對剛剛獲得解放的北平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人民日報》北平版編輯部分為時事、解放區、本市、副刊四個組,集中在一個較大的房間裡(也就是原《華北日報》的編輯室)。整個報社隻有這麼一個編輯室,日班夜班都在這一個房間工作,領導意圖一下子就能下達到全體編輯人員,各組人員隨時都能互通訊息。圖書資料室就在編輯室隔壁,一門相通,查閱方便。
2月6日,北平新聞界的一些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到王府井大街的《人民日報》社來同我們見面。一見如故,親切異常。他們之中不少人隨即參加了《人民日報》北平版的工作。
2月7日,北平舉行大規模的“二七”紀念大會。這是繼承和發揚長辛店鐵路工人革命光榮傳統的大會,檢閱和顯示工人階級力量的大會,宣告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大會。市委書記彭真同志一再號召向老工人學習,他說:“不懂產業工人,就不懂現代城市。”《人民日報》北平版又全體動員,作出最大的努力進行報道。這也在實踐中鍛煉了我們的新聞隊伍。
3月8日,北平第一次公開地大規模地慶祝國際婦女節。這是集中地宣傳共產黨解放婦女、男女平等的主張的日子。《人民日報》北平版的一批年輕的女記者,作為北平首次出現的人數較多、能力較強的女新聞工作者,特別活躍,引人注目。
《人民日報》北平版每天出版發行大約7萬份,創造了到那時為止北平報紙發行份數的最高紀錄。(《世界日報》過去曾發行3萬多份,位居第一﹔當時落到4000多份。發行較多的《新民報》北平版,當時還有1萬多份)小輪轉機吃不消,印多了就發燒,要停歇,難以多印。供不應求,報販賣價常常超過定價。一個地下黨員說,他花了比定價高好多倍的價錢,才買到一張《人民日報》北平版創刊號。
3月中旬,華北《人民日報》社的同志們相繼到達北平。15日,華北《人民日報》開始在北平出版。同一天,按照中共中央華北局和北平市委的決定,《人民日報》北平版不再出版,除范長江另有任務外,基本上原班人員遷移到東四附近錢糧胡同已被接管的國民黨《北平日報》社址,編輯出版《北平解放報》。它仍然是北平市委機關報。
定名為《北平解放報》,是由於1946年初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成立軍事調處執行部時候,按照中共中央決定,乘中共代表團公開駐在北平的時機,曾在北平辦過《解放》報(四開四版,三日刊,后來是兩日刊),也叫作“北平解放報”。新的《北平解放報》的秘書長馬健民,就是當年《解放》報的副經理。在反動統治下,一般印刷廠都不敢承印《解放》報﹔冒著極大風險秘密承印《解放》報的印刷廠,是由當年與地下黨有秘密工作關系的趙近宇找到的(趙在北平解放后到了《人民日報》北平版,后來長期在《人民日報》社工作)。《解放》報在北平艱苦奮斗了三個多月,出版了37期,於5月末被國民黨政府下令查封。當年5月31日,延安《解放日報》曾為此發表社論《論北平解放報事件並警告反動派》。《解放》報在北平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它在北平以至國民黨統治區其他地方,曾經發生過相當大的影響。1946年6月2日,北平《解放》報和新華社北平分社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告全國同胞書》,最后一段說:“我們北平解放報和新華分社是永遠扑滅不了的,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我們一定不久就會更加堅強更加充實地與平津和全國廣大讀者見面。”過了兩年零八個月光景,北平終於解放了,正好使用《北平解放報》這個名字辦中共北平市委的報紙。———不久,在北平出現了民主黨派的《光明日報》,工會辦了《大眾報》,天津《大公報》改名《進步日報》。於是,人們把平津幾家報紙的名稱連接起來,編成一句口號:“人民大眾解放進步光明!”
接管《北平日報》社的時候,採取同對待《華北日報》一樣的政策,除了對頭頭和編輯記者另行審查分別處理和安置以外,企業性機構和人員暫時照舊,工人、職員、勤雜人員留了下來。他們等待了十幾天,我們進駐之后,排版、印刷、發行、廣告和事務性工作,大都由留下來的人員照常進行。
《北平解放報》為了與《人民日報》分工,並適應城市人民的需求,特別是適應剛解放的城市的情況,決定以四開報、多版面的形式同北平人民見面。它把解放區辦報的傳統、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辦報的經驗、城市民間報紙的優點加以融會,結合起來。既要嚴肅,又要活潑。既要宣傳黨的重大決策和時局發展,又要反映城市人民各個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需要和新鮮事。要對人們迫切希望了解和學習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論盡力起些輔導作用,解答人們的問題,反映人民的呼聲。還要有吸引工人、青年學生的內容。為此,除了編好時事要聞的版面以外,還要以較多的篇幅登載本市各方各面各行各業的新聞,還要用較多的版面辦好多種多樣的專刊和副刊。有社會服務,有讀者來信,有學習輔導,有青年生活,有文學藝術,有文化娛樂……
原先北平新聞界的人士大都認為,共產黨隻會辦政治性特強、宣傳味特濃的“政治大報”,板著面孔對著讀者,恐怕很難辦成一份深入市民生活、貼近群眾心理的小型報紙。《北平解放報》出來之后,竟然引起了他們的驚異和贊美:想不到,共產黨也會辦“大都市的小報”,這麼快弄出來這樣一份又漂亮又熱鬧的報紙。看來共產黨裡確有人才。———其實,這主要不是能力如何的問題,起決定作用的是: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群眾路線﹔懂得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從3月中到7月末,《北平解放報》辦了4個多月。在這期間,市委書記彭真同志、市委宣傳部長兼《北平解放報》社長趙毅敏同志,用了不少心血對我們進行政治上和業務上的指導與幫助。他們為了審閱我們的工作計劃和稿件,常常到了午夜還不能休息。我們多次從錢糧胡同到東交民巷北平市委所在地(德國使館舊址,市委和軍管會領導同志在那裡辦公,也在那裡住宿),請示報告,送審清樣。彭真、葉劍英等同志還就辦好報紙作了許多重要指示。
7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西南局,由鄧小平任第一書記。小平同志向中央組織部提出要求:為西南各省(四川、貴州、雲南)配備新聞干部,隨同進軍大西南的部隊前往,以便在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解放后及時出版西南局和各省委的機關報,並及時成立新華通訊社分社。隻靠部隊現有的新聞干部,是不可能完成這些任務的。
當時曾提出由華北《人民日報》社抽調一批骨干,再配置些適合做新聞工作的大學生新干部,南下隨軍到西南去辦報。可是,《人民日報》即將轉為中央黨報,現有人員還不夠用,也正要求中組部給增調干部﹔北平各大學適合做新聞工作的學生早已調出一批,分配給了《人民日報》北平版轉入《北平解放報》。再多抽調,一時做不到。全國形勢發展很快,干部不敷分配。中共中央組織部和華北局、北平市委協商,北平市委以大局為重,決定《北平解放報》停辦,其干部基本上都交給西南局。它所擔負的任務,由《人民日報》暫時以北平新聞專欄和關於北平的評論替代。將來條件具備的時候,市委可另行重新辦報。
無條件服從組織決定,《北平解放報》7月底終刊。在投身全國人民民主革命最后勝利的偉大斗爭的號召下,經過動員,《北平解放報》社的同志們,除了組織另有安排和有特殊情況不能南下的很少數人以外,都在袁勃、劉希玲、張更生等同志率領下去西南局報到,隨著第二野戰軍進軍大西南。原先計劃分成幾個班子到幾個省辦報,后來四川、貴州另外配備了新聞工作人員,原《北平解放報》社南下的同志們就全部去了昆明,辦了《雲南日報》。
《新聞戰線》
〔1999年 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