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保存完好 --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社史拾遺

武安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保存完好 

琚平和 錢江 

2013年06月13日14:1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今年3月28日下午,河北武安市太行山庄青煙寺村民在觀看伊拉克戰爭新聞時,意外地收看到了中央電視台播出我社攝制的《從西柏坡到北京》電視片,片中兩處提到在武安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是今天人民日報的前身。村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人民日報沒有忘記我們!”他們還發問:報社為什麼50多年不“回家”看看呢?

村民們推選出5位老同志組成“回顧報史小組”,調查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史料,保護報社舊址,並很快與我社有關同志取得了聯系。

受報社領導委托,我們率記者禹偉良於2003年6月21日至22日,到武安考察了青煙寺和河西村兩處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村民拉起了多幅橫幅:“太行人民想念新聞老兵”、“傳播真理,黨報點燃星星之火”、“歡迎人民日報同志重回太行山!”這些滾燙的話語使我們深受感動。

在過去兩個多月裡,“回顧報史小組”自費6千余元,詢問知情人,查閱史料,調查舊址,設立標識牌,整理出一份《人民日報在武安的來歷》。他們這樣做,完全出自對黨報的熱愛,希望人民日報有一部完整的創建史。

我們代表人民日報領導,向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所在地的鄉親表示親切的慰問!感謝他們當年對人民日報的恩情,感謝他們今天對人民日報舊址的保護和對史料的征集!只是,老根據地人民這份深情厚意,我們怎能報答得了!

我們實地考察了青煙寺、河西村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這兩個村庄至少在清朝已經建村,青煙寺現有清朝咸豐七年(1858)的石刻。該村一些人家比較富裕,所建房屋多為花崗岩牆基,青磚到頂,大瓦覆蓋,建筑質量很高,具有北方山村富裕農居的建筑風格。建筑年代多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已有文物價值。

1940年后,這幾個村庄始終在我黨我軍控制之下,沒有受到戰爭的直接損毀。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於1946年夏進駐這裡,整整工作了兩年多。當年舊址數十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風雨后保存良好,依然當年風貌。

我們踏勘了報社印刷廠舊址和張磐石、安崗、郭渭等人的住址。其中印刷廠舊址最為壯觀,外牆高達10米,院內有40多間屋子,東西為兩層樓。這裡也許是人民日報印刷廠保存最好的舊址,從建筑學民俗學角度去看,也很有意義。戰爭年代裡晉冀魯豫版的兩卷本《毛澤東選集》就是在此印制的,是建國前印制質量最好的版本。

張磐石、安崗、郭渭等人的住所都在河西村。當年晉冀魯豫中央局的警衛“小鬼”戰士、今年75歲的張振葉老人帶領我們參觀。這些房屋保存良好,由於房屋面積較小,採光和通風條件較差,現在已經不住人,房主都另建了新居。安崗副總編輯當年的房東,今年80歲的楊淑婷老太太特地來到舊居院落等待我們,回憶了人民日報的老同志,還要我們向安崗同志帶問好,問人民日報的老同志好!

在河西村村委會,我們看到了一張由當地村民賈米山保存的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第737期原版報紙。它是“鎮村之寶”,平時不讓人看。我們去了,破例拿出來,讓我們捧在手裡端詳。那裡還有3本當年人民日報同志閱讀的書籍,有一本蓋有“人民日報圖書館”藏書章。其中一本是英文版的微積分教科書,另兩本是《平面幾何學》和《溫德華士代數學》,足以說明閱讀者的數學和英文素養。

當地村民對人民日報感情深厚,再加上現在已有民間組織自發地保護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我們判斷,上述舊址在5年甚至更久一些的時間裡不會受到人為破壞和拆除。

青煙寺和河西村距離當年的晉冀魯豫中央局所在地冶陶(現已開辟為紀念館)隻有5華裡。臨近的涉縣有八路軍129師師部紀念館,還有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前身華北《新華日報》駐地。

我們此次考察,重要的是建立了人民日報和本報前身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舊址所在地───武安石洞鄉青煙寺、河西村的聯系。這兩個村庄交通便利,公路質量上乘,從武安市區驅車40分鐘可達。

(來源:《社內生活》2003月07月15日 第4版)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