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人民日報》是在中國共產黨哺育、領導下成長、發展起來的。1949年8月由華北局機關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人民日報》的工作人員,由參加組建的同志,到陸續增援的生力軍,都來自“五湖四海”。為了“辦好黨報”這個神聖的使命,成百上千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組成了一個有戰斗力、團結和睦的大家庭。
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大發展是從抗日戰爭開始的,各抗日根據地開創之后。為建立和鞏固根據地,黨首先抓“槍杆子”,同時抓“筆杆子”——最早又叫做抓黨報的這種“筆杆子”。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9個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新組建的中國共產黨晉冀魯豫中央局統一領導9個解放區各項建設,積極准備迎擊蔣介石挑起的反革命內戰。晉冀魯豫中央局組建的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946年5月15日創刊。編輯部人員多數從太行區黨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太行版)抽調,中共太岳、冀南、冀魯豫區黨委也盡力輸送新聞干部支援。中原解放區突圍到晉冀魯豫區的部分人員也參加了《人民日報》的工作。
毛澤東主席非常關心《人民日報》,在延安趕寫了報頭,由於雲天阻隔,這個報頭於1946年7月1日才得以啟用。在此之前的一個半月,《人民日報》的報頭是毛澤東同志4個手書的集字。
解放戰爭迅速發展,石家庄解放后,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合並成立華北解放區。中共華北中央局批示原晉冀魯豫區《人民日報》、晉察冀區《晉察冀日報》合並組成華北局《人民日報》,為中共華北中央局機關報,於1948年6月15日出版。當時新聞界有同志說:這是華北地區兩支重要新聞隊伍“會師”。
這時中共中央已移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人民日報》駐平山縣裡庄。毛澤東同志很關心這個相距不遠的華北局機關報,第二次題寫了《人民日報》報頭。華北局《人民日報》轉為中央機關報后,這個報頭用到現在。
華北局《人民日報》於1949年3月15日由平山縣移至北平出版。
華北局《人民日報》的編輯業務人員,多為抗日戰爭期間參加革命的知識青年,長期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生活、工作,對農村比較熟悉,對城市、特別是敵偽和蔣幫統治多年的北平這樣的大城市比較生疏。中共北平市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分批輸送干部參加《人民日報》工作。這些同志中有學生,有新聞工作者。他們在北平解放前從事地下革命工作,對城市情況比較熟悉。有的同志形象地說:這是“城”、“鄉”兩支革命隊伍“會師”。
《人民日報》社工作繁重,深感人手不足。50年代初期,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6個大行政區撤銷,除華北局《人民日報》於1949年8月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外,其余5個中央局機關報隨之終刊(華北《人民日報》轉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后,繼續擔任華北局部分宣傳任務,華北局未再創辦機關報)。中共中央抓住這個時機,選調原5個中央局機關報一些負責人和大批編輯、記者,充實《人民日報》。這次新聞干部調動,人員眾多,是一次全國規模的“會師”,也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黨的新聞工作經驗匯集。
這些共產黨員、革命干部,從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崗位先后來到人民日報社。他們當中,有的是工農,有的是學生﹔有的出身寒微,有的家境殷實,生活富裕,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了,在黨的領導下,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經歷了血與火的嚴峻考驗,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黨報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有些同志雖已作古,但他們艱苦創業、忘我奉獻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有些同志雖已進入暮年,卻依然關心著祖國的小康建設,依然為黨的宣傳工作嘔心瀝血,依然關心著報社的改革發展。
來源:《社內生活》2007月07月06日 第4版(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