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編者:在中國的革命事業中,有許多外籍人士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和中國人民一起戰斗、工作。他們有的是醫生,出生入死救治傷員,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如著名醫生白求恩。他們有的是新聞記者,用手中的筆向世界宣傳了中國革命,如著名記者斯諾、愛潑斯坦。他們有的在中國定居下來,將畢生獻給了中國的建設事業。柯魯克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是英國共產黨員,在解放戰爭中到中國考察解放區的土改運動,由此結緣人民日報,見証了人民日報的早期歷史。后來他們為新中國的英語教學奉獻一生。91歲的伊莎白教授至今生活在北京,兩年前重訪了人民日報。
1948年2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組成土改工作隊,進駐武安縣十裡店開展工作。他們的隊伍中出現了一對年輕的外國夫婦———大衛·柯魯克(1910-2000)和伊莎白·柯魯克(1915—)。丈夫柯魯克是英國人,妻子是加拿大人,他們都是英國共產黨員,持英共中央介紹信來到中國,要親眼目睹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路途。他們加入土改工作隊,是為了親身體驗和記錄中國的土地改革。
由此,他們見証了人民日報的一段寶貴歷史。他們不遠萬裡而來,本身也是一個傳奇故事。
大衛·柯魯克,1910年8月14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猶太中產階層家庭裡。少年時期家庭比較富有,青年時代卻遭家道中落之窘。他早年在倫敦的教會學校接受教育,18歲前往美國紐約,勤工儉學上大學。他在美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5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
1936年夏天,獲得學士學位的柯魯克回到英國,馬上來到英國共產黨總部,申請加入英共。
這時,柯魯克父母的家境落入清貧,柯魯克感到自己有責任掙錢支撐家庭。尋找職業的時候,他參加了在牛津大學舉行的學生會議,聽到一位從西班牙內戰前線回來的青年登台演說,說西班牙前線需要更多的英國志願者。柯魯克馬上決定,到西班牙去,參加那裡的正義戰爭。
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柯魯克腿部兩處負傷,被抬了下來。那天的戰斗特別慘烈,這個英國營三分之二的官兵非死即傷。柯魯克被送往加拿大醫療隊,為他治療的正是這支醫療隊的率領者———著名胸外科醫生諾爾曼·白求恩。后來,柯魯克聽說白求恩前往中國了。
養傷期間,柯魯克與共產國際的情報人員建立了聯系,成為一名情報工作者,他被要求注意收集有關“托洛茨基集團”信息,向莫斯科報告。1937年3月下旬,柯魯克傷愈后重返前線。
兩個月后,兩位蘇聯官員找到柯魯克,以共產國際情報人員的身份詢問:願不願意接受任務到中國的上海去?
柯魯克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新任務。倒不是他對蘇聯官員言聽計從,而是因為此前不久,他閱讀了斯諾名著《紅星照耀中國》,深受感動。還沒有哪一本書能如此緊緊抓住柯魯克的心:長征勇士們來到大渡河邊,22名勇士手攀高懸的13根鐵索,冒著槍林彈雨沖向對岸……最后他們走完長征之路來到延安……晚年,柯魯克曾這樣寫道:“我要去中國。雖然我已在自己的腦海中用想象的眼睛看到了這幅動人的畫卷,我還是要去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
1938年盛夏,大衛來到上海,和蘇聯副領事接上了關系。對方要求他關注“托洛茨基分子”的活動。一年多時間裡,大衛按時向俄國領事館指定的人員提交情報,領取薪金。但在1940年初的一天,柯魯克按時來到指定的一個房間前敲門,卻驚訝地發現此處竟然人去樓空。隔了一個晚上再去,還是這樣。這使柯魯克百思不得其解,對自己從事的這份工作產生了懷疑。借此契機,他與蘇聯情報機關分手了。
柯魯克在蘇州大學找到一份工作。通過介紹,柯魯克認識了斯諾的夫人海倫,又由她介紹認識了幾位中共黨員和共青團員,其中包括后來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女記者楊剛。新結識的朋友使柯魯克更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國社會。
1940年夏天,柯魯克經香港輾轉來到成都,在金陵大學找到一份教職。在這裡,柯魯克遇到了美麗的加拿大姑娘伊莎白———一位出生在中國的加拿大傳教士的女兒,正在從事人類學研究。他們戀愛了。這年,伊莎白25歲。
1941年夏天,柯魯克、伊莎白等6個年輕人到川西旅行。有很長一段路,他們踏著五六年前紅軍長征的路線前進。他們走上了大渡河瀘定橋,柯魯克默默地體會紅軍勇士們怎樣爬過鐵索,向對面敵軍發起沖鋒。
他們爬上了高高的山峰,柯魯克和伊莎白走在前面,山崗下的草原鋪滿野花。旅途中,這對年輕人定下終生。
看到女兒愛上一位信奉無神論的共產主義者,而且是猶太人,伊莎白的父母大吃一驚,但他們尊重女兒的選擇並表示衷心祝福!
這對青年人決定回到英國成婚。長途旅行耗盡了這對年輕人的財產,結婚的時候,大衛·柯魯克的銀行賬面上隻有55個英鎊。
此時,歐洲戰場烽火連天。婚后的柯魯克決心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他的語言天賦引起了英國空軍部的重視,將他召到麾下任情報員。伊莎白在倫敦一家工廠找到工作,並於年底加入英國共產黨。后來,她加入加拿大軍團的護理隊伍,也直接投入了戰場服務。
柯魯克先后隨軍移駐印度和錫蘭(今斯裡蘭卡)。1945年日本投降后,柯魯克回到英國。妻子伊莎白去了加拿大,她很快得到加拿大政府的一筆獎學金回到英國,考取了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主席弗斯的研究生,並打算返回中國繼續自己的研究。這和丈夫的想法不謀而合——他考入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從事中國問題研究。
這時,柯魯克夫婦重讀了斯諾名著《紅星照耀中國》。他們討論說,斯諾寫的是10年前的事情,如今又一個10年開始了,中國將發生什麼新變化?他們要去中國,親眼見証巨大的歷史變革。 來源:《社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