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平山心影錄--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我"的故事

微雨平山心影錄

海外版 張保淑 

2013年06月14日15: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一提起平山縣裡庄,我心頭總會掠過家園的溫暖。是的,作為人民日報社的一員,那是我精神的家園,是我未曾謀面的故鄉。今天,我有無限的欣喜與激動,因為終於有機會可以完成那夢寐以求的心靈回歸之旅,去那裡找尋靈魂深處的慰藉和一往無前的勇氣。

離別了北京的晨曦,汽車載著我們在京石高速公路上奔馳。進入河北境內不久,雲便多起來,太陽在雲中穿行,偶爾從密雲的縫隙中探出頭來。待遇到平山縣前來迎接我們的同志時,已臨近正午,天氣也格外陰沉了,看起來要下雨。

當微微的秋雨開始零落時,我們到達裡庄村口,在老支書的帶領下,沿著村中的泥路向報社舊址走去。老支書告訴我們,舊址就坐落在前面那個蘋果園中間,現存的遺跡還有兩處,一處是以前的印刷車間,一處是前社長鄧拓的舊居(注:這是當地老鄉記憶錯誤。華北局《人民日報》創刊時,鄧拓同志並不在人民日報社工作,當時的社長和總編輯是張磐石。───編者)和編輯室。我們穿過果園,首先來到印刷車間遺址。黑黑的門框旁邊挂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醒目的紅字:“人民日報1948年6月。”跨過那扇門,我們進了“院子”:兩側的房屋已經倒塌,斷壁殘垣上長著的雜草當風抖著。

看到這景象,同行中有人覺得悲涼,頗感惋惜。但我以為,保存得好,自然是件好事,但不可挽回地破敗了,也不要難過,因為,滄桑的歲月總會帶走許多東西。況且,曾經在這裡工作戰斗過的每一個人,都隻願默默無聞地為自己心中的理想奮斗,他們隻想悄無聲息地走進歷史,無意讓后人來憑吊。對於我們而言,這不是一次朝聖之旅,而是一群遠離故土的后生正滿懷深情地追尋先輩那已遠去的歲月,尋找自己的根。

斷壁殘垣之外,樹上挂滿了碩大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我想,當時,報社周圍也該是田地吧?閑暇時,報社的同志們走出編輯室,和當地的農民兄弟一起交談,傾聽老鄉對土地的渴望、對豐收的憧憬、對幸福的向往。“土地”、“農民兄弟”、“老鄉”、“傾聽”、“渴望”、“憧憬”、“向往”這一連串的字眼,不正是我們的前輩曾經走過的足跡嗎?這不正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最好詮釋嗎?

編輯室在印刷廠舊址不遠的地方,那也是一個小院落。我們輕輕走進去,院子很干淨,一個當時用的梯子斜搭在牆上。正屋的兩扇黑門半敞著,隱約可以看見一張桌子,走進去可以看見桌上簡單的擺設。低頭通過右側的小門走進東廂房,聽說這是當時報社領導的臥室,室內除了有一個像是書箱子的東西之外,別無他物。

側房是編輯室,中間放著一個舊方桌。我想這就是那時的辦公桌了,在這上面,不知道編輯過多少《人民日報》!毛澤東利用《人民日報》退敵而撰寫的稿件也許就是在這張桌子上編輯的吧?或許這張辦公桌真的見証了這首由中國最偉大的戰略指揮家和最優秀的知識分子共同書寫的東方史詩。

沿著蘋果園的小道,我們慢慢遠走,微雨還在星星點點地零落。就讓我們從這裡出發吧,帶著心靈之鄉賦予我們的正義、善良和勇氣!(來源:《社內生活》2004月09月23日 第4版)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