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報社職工業余京劇團--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我"的故事

難忘的報社職工業余京劇團

李文輝 

2013年06月14日15: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五十年代初期,報社年輕人較多,但文化生活比較單調。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豐富業余文化生活。

當年,報社有不少京劇愛好者,既有愛看戲、聽戲、和聊戲的“鐵杆戲迷”,也有愛唱戲、拉胡琴、畫臉譜、能說戲和精通文武場面的“行家”。生、旦、淨、丑,除缺少唱旦角的女同志外,行當俱全,可謂人才濟濟。這些戲迷們經常聚到一起聊戲,或者清唱一段過過戲癮。偶爾相邀到劇場看一場名家演出,那是“奢侈”的事了。記得有一次,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從香港歸來在京演出,有幾位同志連看三場,幾乎花去相當一個星期的伙食費。章世鴻同志更是酷愛京劇,休息時在家聽京劇名家的唱片,尤其是楊派名劇《文昭關》,有時晚飯后還跑到大柵欄一琴師家學楊派名段。

京劇愛好者們經常在一起活動,很多戲都唱得很熟了,簡單的清唱和聊戲已感到不滿足,於是有同志提出了彩排的建議。報社工會見有這麼多同志喜歡京劇,又有一定基礎,就研究決定正式組建報社職工業余京劇團,由康昌銓、費繼壽、袁右銘、章世鴻、趙克惠、翁祖堯和我負責籌備,並組成劇團領導班子。由於工會經費有限,僅置辦了文場的胡琴、武場的鑼鼓等樂器和馬鞭子、髯口等幾件簡單的道具,報社第一個比較正規的職工業余文娛組織───“人民日報職工業余京劇團”就這樣誕生了。

劇團成立后,決定首先排演幾出折子戲,記得有《打漁殺家》、《空城計》、《轅門射戟》和《夜審潘洪》等。那時候的職工文娛活動,完全是利用業余時間,有的同志下了夜班立馬趕來排練,有的則和要好的同志替換休息日來參加活動。彩排沒有合適的場地,劇團採取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辦法。一般對詞、吊嗓子或二、三人的對手戲,就利用業余時間,分散在辦公室、車間、集體宿舍或家裡練習。隻有星期天才聚會到煤渣胡同禮堂響排。當時,一些社領導住在煤渣胡同宿舍,有的還上夜班,怕影響他們休息,隻好把伴奏和演唱的聲音盡量壓低。有的同志打趣說:“我們成了‘地下劇團’啦!”

有耕耘就有收獲。當年春節聯歡會演出,受到社內職工和家屬的熱烈歡迎。節后又到北蜂窩宿舍為工農聯歡會演出,盡管是嚴寒的冬天,又是在露天的籃球場,可是職工、家屬和附近的農民,把一個籃球場擠得滿滿的。

折子戲演出成功,大大鼓舞了大家的熱情。遺憾的是我們沒有自己的文武場面,每次演出都要請北京市自來水公司的樂隊給伴奏。為了給以后劇團的發展創造條件,劇團決定組建樂隊。康昌銓、費繼壽同志會打單皮(板鼓),又熟悉鑼鼓經。還有兩位相當不錯的琴師:杜雲義和楊直雲同志。打擊樂器沒人會,就邀請活版車間的徐玉山、李貴渤、喬凌元同志分別學習演奏鈸和大、小鑼等樂器。經過半年多的刻苦努力,終於有了具有一定水平的文武場面。

劇團組建的第二年,參加演出活動的同志越來越多,一些原來不太愛好京劇的同志也積極參加演出。上有領導的倡導和支持,又受群眾的擁護和歡迎,劇團上下情緒高昂,決定排演一出大戲。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選定了一出幾乎家喻戶曉的三國歷史劇《龍鳳呈祥》,即“美人計”、“甘露寺”、“回荊州”等劉備招親的故事。

劇目選定了,當務之急是聘請一位既有一定水平,又有經驗的導演。那時戲劇界不時興走穴,花多少錢也請不到好導演。一個偶然的機會,通過一位同志的關系,找到當時的中國京劇院副院長、著名戲劇家馬少波同志,他很快給我們派來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盛長先生。葉先生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工作極為熱情。由於我們的水平參差不齊,葉先生一招一式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糾正唱腔,一次又一次地做示范動作。有時帶病還來,從不耽誤排戲。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家住在和平門外,從不讓用車接送,也不要交通補助,更沒有在報社吃過一頓飯。有一次,葉先生在外地演出回京后病了,我們幾位同志到他家看望他。葉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讓在戲校學戲的小女兒葉紅珠(現已成為著名演員)為我們表演京劇選段。老藝術家的品格和藝德令我們敬仰,我們深深地懷念他。

在葉先生的精心指導下,同志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多次彩排,終於達到了演出的水平。經有關領導觀看審查后,在報社春節晚會和工農聯歡會上演出,比折子戲演出效果更好,反響更強烈。北京市自來水公司京劇團的領導(京劇演員轉業)看完我們的演出后說:“你們在這個條件下,把這出戲演到這個水平,真是很不錯了。”葉盛長先生也說:“首鋼、開灤煤礦等大企業的京劇團都擁有許多專業學戲的轉業人員,你們是全部由業余愛好者組成的劇團,能排練這出大戲,演到這個水平,真是很不容易!”

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排練和演出的情景還記憶猶新。但是,在業余京劇團花費了許多心血,付出了艱辛勞動的同志,有的已長離人世,如康昌銓、費繼壽、杜金良等。有的調到了其他單位,如張仲增、曹世忠、杜雲義、楊直雲、白世良、袁右銘等。仍在本報的章世鴻、趙克惠、翁祖堯、趙學信、蔣國祥、劉嘉琪、馬忠福、王立身等許多同志,都已離退休,安度晚年。還有許多串演群眾角色或做幕后工作的同志,也都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裡。

(來源:《社內生活》 2004月04月15日 第4版)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